上周社聯舉辦年度重點項目「S+高峰會暨博覽」,吸引約9,500人次入場,數以千計的跨界別持份者共議本地與區域性的社會議題,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馬秀蓮教授更談到國家共同富裕對香港的啟示。
馬教授提及近百年前的德國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和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兩者都描述社會分層,貧富差距,富人每天過著享樂生活,而貧窮階層則被困在幽暗角落。其中,未來的北京被分為三層,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生活在相互隔離的不同空間。第一層的富人統治階級有500萬人口,第二層是2500萬中產,第三層則是5000萬底層勞工,他們共享48小時,富人佔最多時間,窮人佔最少,每到轉換的時間,前一層的居民需要接受催眠,建築設施就摺疊起來,讓下層的建築展開。
雖然是電影或小說情節,但層階距離拓大的後果可能是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富人對窮人傲慢,社區共同感慢慢消失,不利社會發展。國家的共同富裕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建設一個以中等收入為主的橄欖型社會,預期2035年取得實質進展,到2050年建立現代化強國,實現共同富裕。
除了通過發展,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協調和加大再分配的成效,並發揮以志願慈善為主軸的第三次分配補充,讓每個人都能分享發展成果。
馬教授提到香港和內地同樣面對貧富差距和人口高齡化情況,政府、巿場和第三部門必須共同努力,不單社會和諧,民眾也要得到體面的生活,真正實現自我價值,這與社聯和社福界一直推動的官商民協作不謀而合。
事實上,新冠疫情後的復常之路並不容易走,我們面對經濟結構轉型、人口高齡化、市民精神壓力龐大等問題;而極端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發展,以至地緣政治等外在因素也帶來深遠的社會與經濟影響,必須跨界別和跨維度共同面對,才能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