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2-07-07 17:05:42

「醫社合作」回應慢性病醫療需求

分享:

本港現時有超過二百萬人患有慢性疾病。隨著人口老化,預期慢性病人口將會增加,加劇公共醫療系統超負荷的問題。談及醫療健康問題,大眾或許會認為這是醫護界的責任。然而,社會服務界在促進健康工作上其實也擔當重要角色。推動「醫社合作」,正是促進市民健康、紓緩醫療系統壓力的重要策略之一。

近年政府在18區發展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就是以「醫社合作」模式提供以地區為本的健康服務。中心由非政府機構營運,各機構因應地區的人口特點推出不同的健康介入服務,並盡量接觸不同社群推行預防及基層醫療服務。一來為留在社區大部分長期病患者提供服務,減輕公營醫療負擔,二來為當區居民提供包括預防疾病和健康教育,有助推行健康生活習慣、提高「已病者」的慢性疾病管理能力,以至及時識別高危健康風險人群。

要在社區構建落地、完善的社區基層醫療服務,地區康健中心的建立是一個好開始,但不能單靠它們,還需要動員地區社會服務單位及團體參與,共同促進市民健康。這些地區團體紮根社區多年,熟悉當區社群,連較弱勢、隱蔽的社群如鄉郊長者和南亞裔長者亦有所接觸。通過他們的網絡,便更能全面地向不同群體推廣健康及慢性病護理服務。

在疫情下,大眾對健康關注度提升,無論是預防染疫抑或為新冠康復者提供支援與護理,「醫社合作」的服務模式正好發揮重要作用。在社區推動健康,除了地區康健中心,還應善用已有的社會服務單位,資源及服務規劃上必須有相應配套。政府可考慮以較靈活的資助方式,如在各區成立「基層醫療發展基金」,促進社會服務機構與地區醫護組織及其持分者合作,達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及「既病防變」。

adblk6

 

香港患有慢性病人士數目

香港患有慢性病人士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