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府就2月出爐的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收集意見,不少人關心政府會否繼續向市民派發消費券,贊成的認為可以刺激內部消費,有提振經濟的作用。不過,我們認為消費券已經派了幾次,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愈來愈有限,卻花費龐大,好應該就此作個了結,讓消費券成為歷史,不宜再派。
反而,面對高息環境及國際局勢變化,財赤高企,政府應該帶頭節流,以改善公共財政狀況,亦要清楚向市民說明,無論政府或個人,大家未來要預備過一段時間的緊日子,節流無可避免,應鼓勵市民與政府齊心度過難關。
首次消費券是於2021年提出,每人派5,000元,當時是疫情中的非常時期,政府亦以非常手段應對,為當時死氣沉沉的本地市道注入動力,猶如雪中送炭,市民亦實質感受到政府的關心。不過,經過幾次派發,不少市民愈來愈傾向以消費券替代原有的日常支出,對催谷本地經濟作用成疑。到目前全面通關復常,有大批港人報復式出行到日韓泰等地,更多港人是北上大灣區消費,而消費券只是補貼生活日常,讓他們更輕鬆外遊,失去消費券推出的初衷,即刺激本地經濟。但龐大的消費券計劃,卻動輒耗費幾百億公帑,以公共財政角度來衡量,並不划算。
開源方面,近日放風是政府在考慮調高多項公共服務收費,亦屬無可厚非,但如牽涉到民生福利的範疇時,例如增加公共醫療服務收費就必須小心衡量,以免予人向基層開刀的感覺。
至於一些開源方法,收入相對不多卻容易令政府與市民的關係緊張,必須三思。例如俗稱的「抄牌」,發出「牛肉乾」即違例泊車等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根據數據,政府在這方面的收入由2018年的6億多元,增至2022年的11億多,更預算2023/24年度「牛肉乾」增至12.7億元,粗略推算,差不多每日要發出約1萬張。當然,如果違例情況嚴重至影響道路正常運作,抄牌絕對是應該及必須的,但不少司機的經驗是抄牌根本沒必要,感覺是政府是為了增加收入「撲水」才出現「抄牌放題」,更會對執法人員印象變差。可以想像,為了十多億庫房收入,每一張「牛肉乾」都在點點滴滴累積小市民對政府的怨氣,這樣又如何有利凝聚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