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是「不讀書、不工作也沒有接受職訓」(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英文簡寫,指社會上有一大群長期待業、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這不僅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也是社會問題。近年日本和南韓的NEET問題相當嚴重,這批年輕人無法與人溝通,也沒有與人交往的意願。令人意外的是,讀飽書的NEET愈來愈多,他們在大學畢業後不找工作,依靠父母,躲在家中上網,擔心挫敗,因此選擇逃避。
香港的整體失業率持續向下,年輕人失業率也只有7%,比起其他國家高達百分之二十或以上的失業率,我們算是相當幸運。但香港也有NEET。
上星期就碰到了一位。他在6個月前從外地讀畢大學回港,主修人文學科,父母是專業人士,生於典型小康之家。男孩性格內斂,不擅辭令,朋友不多,又不用急於賺錢養家,於是在過去半年,索性足不出戶,整天坐在家中上網和看電視:不是本地的雞汁電視,而是外國的新聞台,由CNN至半島電視台,他都看得不亦樂乎。
他父母開始擔心,逼他見工但總見不成,而他也與「最重要找份穩定工作」的主流思維格格不入,嫌商界市儈,總之沒有工作的動力。上周末我與他聊天,發現他雖有點木訥,但總算是懂得思考的人。於是我直接問:要不要到一些社會企業實習一個月,讓你接觸不同的人,也可思考自己的未來?可是他有點驚恐的說:我需要考慮。考慮一天後的結果是「不做」,也沒有解釋。
這樣的人不少。身邊的朋友中就有幾位的孩子都是這樣,人快三十歲,還是整天賦閒在家。他們不僅是性格「宅」,而是怕挫敗,怕辛苦,沒有在職場和社會生存的能力,找不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和可為之而廢寢忘餐的興趣。
NEET的成因複雜多樣,但家長的態度是重要因素。今天的怪獸家長和怪獸孩子,可能就是明天的NEET。這類人其實相當可怕,當年輕力壯的人也沒有發奮的動力,社會上的創意和創新能量也會被這股消極情緒所掩蓋。那有甚麼方法幫年輕人脫離NEET行列?不容易的,因為他們不接受「積極的鼓勵」。反而,若早在中學階段已介入,讓課程與社會更連結,年輕人找到興趣,可能更奏效。
作者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email protected] 逢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