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會感到困惑:「為甚麼我的孩子在學校或生活中不夠努力?為甚麼他們總是缺乏動力?」是因為孩子的意志力不足或不夠聽話嗎?研究指,孩子表現不如父母所想並不一定緣於缺乏動力,反而在於他們內在的真正渴望和感受。
腦神經學家指出,大腦天生就會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表現出色。當父母的期望與孩子的能力或實際表現有差距,問題真的只在於孩子的動機嗎?在成長的過程中,探索自我身份是一個必經的重要階段,了解「我是誰」,尋找自己的聲音尤其重要。孩子有自己成長的時間表,與父母的時間表未必一致,這種落差可能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令孩子感到挫敗、無力。若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可能會出現焦慮、恐懼等情緒;更甚的,是令孩子誤以為自己「將來也不會做得到」,以致影響表現,甚至放棄嘗試。
別期望孩子凡事聽你的,當孩子開始問:「為甚麼我要這麼做?」的時候,你會感到被冒犯,還是能欣然接受大腦天生就具有的自主性?孩子需要尋找自己的身份,而不是你對他們的期望來探索世界。真正的動力,出自於他們內心的渴望,而非外在的期望或壓力。
你準備好聆聽孩子的想法,縱然有機會與你所期望的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