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唔襟鬧」,被罵幾句便辭職不幹,沒有我們剛進入社會時那樣逆來順受。他認為年輕人都被父母寵壞了。沒有子女的他,還忠告我要對子女嚴厲一點,免得他們將來踏入社會後,無法接受別人的批評。
我做了管理二十多年,從來也沒有鬧過人,我不太明白為甚麼要鬧人。而且我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所謂「唔襟鬧」,不一定是被父母寵壞了,而是因為沒有生活壓力。我們年輕的時候,願意忍氣吞聲是因為畢業後便要養家,那有這麼灑脫,被上司訓示之後便還他一封辭職信。
當我生活壓力不大時,不但不太「襟鬧」,還會因為公司的價值觀不合心意而辭職。所以「襟唔襟鬧」,和年齡沒有關係,只會和生活負擔掛鈎,年輕人不用養家,不用供樓,才灑脫得起。
我也不認為「唔襟鬧」是因為父母不夠嚴厲。如果你問那些「唔襟鬧」的年輕人,成長中被罵的次數多,還是被讚的次數多,我肯定絕大部份會答被罵的次數多。我們的社會風氣根本就是責罵多於讚賞。責罵不是防疫針,不是今天罵了,明天便能抵得住別人的責罵。經常被責罵,反而打擊自信心。我相信部份被責罵後辭職的年輕人,可能只是信心不足而想逃避。
想子女迎難而上,不但不是更嚴厲的責罵,而是更多的讚賞。當自己的長處和優點,經常得到肯定和讚賞,才會培養到自信,日後才不會因為被人罵幾句便失去信心,以逃避的方式解決,才能夠堅持下去。
廣告人/周二、四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