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除了政府推出不同的資助計劃外,不少機構也紛紛推出創業培育計劃,好等青年人能夠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創業。儘管社會大力鼓勵年輕人創業,但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創業是否如此簡單呢?
曾聽過一位創業過來人的分享,指出香港的創業市場較小,即使有上述的各種計劃協助,仍有95%的公司在創業第一年便已宣布失敗,成功營運超過一年的也有99%機會在第三年以失敗告終。
此時,這群年輕人便要面對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在創業失敗後,他們的人生又能何去何從?
在創業氣氛同樣熾熱的新加坡,政府早於上世紀60年代推出組屋政策,以合理價錢出售政府興建的組屋予基層人士,使超過九成新加坡人都能夠「一樓在手」,年輕人無需因住屋問題而對創業有所顧慮。然而,香港的住屋問題一直嚴峻,創業由創辦到上軌道一般需要一至三年不等,創業失敗的年輕人,在失去資金後,在成家立室甚至買樓上車這些實際問題上更會顯得無助。
因此,政府在鼓勵年輕人創業的同時,除了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外,更應為年輕人規劃完善的社會配套作為支援,使年輕人考慮創業時,減少後顧之憂,而住屋問題便是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