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香港特區政府剛推出的施政報告列出很多未來發展的重要事項,但有兩件本來較瑣碎的項目,反而成為傳媒及公眾焦點,包括:
建議推出《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每月公共交通費用超過400元的乘客,可獲25%補貼,金額以每月300元為上限;繼續發展智能運輸系統,包括安裝新一代停車收費錶,支援流動應用程式遙距繳付泊車費及提供實時空置泊車位資訊等。
公共交通費用補貼是一項紓困措施,雖然銀碼不算大,但覆蓋面很廣,大部分市民都可以受惠,但利用一般八達通便可以退回每月資助,變相任何人(包括遊客)也可以領取補貼,用納稅人款項去資助這些「慷慨」開支,難怪惹來社會批評。如果要求市民首先要申請個人八達通才可以申領補貼的話,又會惹來其他不同的抨擊,包括市民私隱及商業操作問題,所以就算有市民覺得津貼是小恩小惠,但政府要考慮的因素與及執行所需採取的措施,其實是無可估計的。
香港的停車收費錶已更換過好幾次,雖然近年可以用八達通或信用卡付款,但未能接受其他支付工具,而且收費錶體積龐大,感覺落後。今次推出新一代的停車收費錶,不只提供空置泊車資訊,還可以遙距付款,其實是一大進步。不過,除非收費錶有感應器,才可以知道該停車位是否有車輛在停泊,否則收費錶沒有「入錶」並不代表該停車位沒有車輛;倘若可以遙距付款的話,也可能引致一些車主或代客泊車「集團」,長期霸佔停車收費錶,我認為收費錶可以遙距付款的話,也可能要設定時限,以防止路邊停車位被長期霸佔,或改成日租甚至是月租車位。
這些看似瑣碎的措施,其實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一定要慎重考慮及小心處理,盡可能避免資源浪費和濫用,這樣才可以做到善用資源,利民紓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