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0-04-29 04:30:00
日報

創科之橋

分享:

上周新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會見傳媒時,談到會利用「創科之橋」作為他的工作目標,包括3個元素:協作:創科需要配合很多元素,例如研發、確認、商品化、市場的協作;溝通:盡量與業界及不同朋友對創科的議題作出討論;人才:除了培育本地人才,更有力地吸引海外人才來港。

其實以上3點都是大方向,基本上是以往創科局希望可以做到的目標,但是成績如何?由研發、商品化至推出市場,都需要有足夠配套配合,偏偏香港多年來卻倚賴內地作生產,本地配套不足,令生產極為困難,所以在香港推行「再工業化」便變得杯水車薪。至於溝通方面,以現時社會整體環境和政治氣氛,真誠溝通已極不容易,溝通過後能否對症下藥,又是另一個關鍵問題。人才培訓方面,多年來業界都希望能夠培育更多本地人才,可是卻知易行難,加上反修例風波以及新冠病毒疫情等種種原因,短期內都會窒礙海外專才來港就業,更遑論要「落地生根」了。

創科局成立多年來,香港政府曾多次撥出鉅款推動創科,我相信已為業界打好了「基礎」,但香港人工高、租金貴,希望全力推動不同的科技發展,其實有點不切實際,所以現在創科局應該重點栽培,某些香港較佔優的創科業,而不是再沒有成本效益地大灑金錢。另外,香港除需要引入海外人才外,也需要吸納海外科技龍頭,「利誘」他們在香港設立科研中心並招聘科研人員,以「科技接枝法」加速提升香港在科技層面的競爭力。不過,本屆政府問責團隊的任期只剩兩年,能否在短時間內扭轉乾坤?這座「創科之橋」是否能夠打通香港的「任督二脈」?這便要看看新創科局局長及其團隊的能耐了。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