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接受年輕網媒Fortune Insight訪問,短短半個小時,解釋了香港走資的量度問題。聰明的小記者事後問我,除了我在本欄提過滯後好幾個月的計算方法,有沒有一些比較快的指標可以參考?
問得好,只是我當時沒有答案,後來想起其實還有一個較粗糙但快好多的方法,今天就為小記者作些補充吧。
計法來自國際收支平衡的一條等式:
外匯儲備變化=經常帳+資本及金融帳+錯誤遺漏
Change in reserve= Current account+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Errors and omissions
等式何時何地都正確,因為這是根據定義算出來的。等式本身沒有甚麼經濟內容,只是計數而已,但靈活運用起來卻相當有用,可以搞清楚好多國際金融的問題。舉個例,經常帳是正數亦即順差的話,資金流出去買外國資產就會比資金流進來買本地資產多,買的可以是一般投資者(即資本及金融帳逆差),也可能由中央銀行負責(即增加外匯儲備)。
官方的國際收支平衡數字,每季才計一次,而且要等一排統計處才會公布。未有官方數字,就要作一些假設,試圖從其他數字尋找線索了。首先,香港的「錯誤遺漏」金額不大,而由於香港的經常帳中以貿易差額為主,收入差額相對來說不重要,我們只要知道貿易差額的變化,再參考金管局有關外匯儲備的數字,就可以推算出資本及金融帳的變化,探究走資是否真有其事了。
外匯儲備的數字更新得快,例如本月中就知道6月儲備的變化是多少。貿易差額分成商品和服務兩部分,只有商品的數據更新得最快,滯後大概兩個月。將兩個數字相減,就是一個粗糙但夠快夠新的走資指標了:
走資指標=外匯儲備變化-商品貿易出入口差額
若果這個指標上升,資金流入很可能比流出多,但指標下跌的話,所謂走資的機會就較大了。
以1月至5月的數字為例(最新6月的貿易數字未及在截稿日公布,未能採用),指標的確有向下的趨勢,但未算誇張。
再次提提大家,這個計法相當粗糙,背後有大量假設,好處只是夠快,可作為走資傳聞以外一個較客觀的參考而已。要認真知道指標對香港來說有多可靠,至少要將指標跟過去的官方資本及金融帳比照一下,看看兩者相關性有多高。
小記者本科不是經濟金融,希望她會看懂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