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2-08-29 14:50:58

了解各種危疾產品特色 建立健康保障安全網

分享:
了解各種危疾產品特色 建立健康保障安全網

據一份個人保險賠償報告,危疾賠償項目首三位分別為癌症、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5.4%)。(資料圖片)

危疾治療及康復之路漫長,患者除要承受身心壓力外,治療費用亦有機會構成一定財務負擔,翻查去年一份個人保險賠償報告,危疾賠償項目首三位分別為癌症(78.2%)、心臟疾病(10%)及腦血管疾病(5.4%)。面對危疾風險增加及轉年輕化,不少人會選擇趁身體健康時,及早籌劃投保危疾產品,未雨綢繆。然而,投保前,宜先了解危疾保險的種類、相關保障範圍及賠償方式的差異。

危疾產品大致可分為定期及儲蓄型。前者一般屬純保障類產品,顧名思義並無儲蓄成份,換言之不論曾否索償,日後將不會提供現金價值。定期危疾以單次索償為主,僅在保障年期內提供危疾賠償,而保費與年齡、所選擇的保障年期掛鈎,如1年、5年、10年或20年等,一般可續保到65100歲,保費一般於續保時會隨年齡增加。後者則會提供保證或非保證現金價值,保費定價相對較高,一般供款期約1025年,供款期完結後保障仍會生效,大部分計劃的保障年期可達100歲,有些計劃甚至提供多重索償。

adblk6

值得一提的是,有鑑於都市人口急速老化,保險公司亦針對這個趨勢,就一些風險日增的危疾加強保障。除了為本港三大致命殺手—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這些有較高復發風險的危疾提供多重保障外,有危疾產品保障亦針對香港人口老化,患上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病等退化疾病風險增加,而貼心推出持續守護保障,助減輕患者的財政負擔。

誠言,不論定期或儲蓄型危疾,兩者保障各有千秋,適合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士。投保前,緊記仔細考慮計劃的保障範圍及審慎評估自己的經濟能力。

 

作者為宏利香港及澳門首席產品總監李旭明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