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民幣的匯價走勢很不好,和同樣持續下跌的日圓算是難兄難弟,至於美元以及其他的西方貨幣,雖然國家的實質經濟增長比中國更壞,但由於狠心加息,走勢極強,這更顯得人民幣走勢的不濟。
看看貨幣增長數字,中國在3月的M2增長升了12.7%,4月升了12.4%,5月升了11.6%,單單看這些數字,已知人民幣實在很難強勁,供求關係是錯不了的:供應增加,價格必然下跌,這是鐵律。
有人認為,中國加強和其他國家的本幣互換,也是人民幣下跌的重要原因:人民幣的價值不如美元,但其他任何國家的貨幣的價值又不如人民幣,採用了本幣互換而不用直接美元交易,也許長期對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有利,但短期而言,中國肯定是吃虧了。
當然,最有利的作法是完全用人民幣來結算,可是暫時中國並無此實力,因此只能採用本幣互換的形式。查貨幣互換的條款有無數的花樣變化,就是強勢貨幣去換弱勢貨幣,只要條件苛刻,也可得利,得看其細則,方知道中國究竟有沒吃虧。
不過,照牌面看,幾乎肯定是其他國家佔了便宜。不管細則如何,它們應是在市場拋售了所得到的人民幣,方才加劇了今日的人仔弱勢。
然而,這在廣東俗語叫作「有頭髮邊個想做癩痢」,中國並非不想繼續沿用美元來結算,而是走到了這一步,只能減少美元交易、減持美元,並無他法:萬一中美開戰,我指的是因台灣而爆發戰爭,美國凍結甚至沒收中國手上的美元美債,豈不糟糕?俄羅斯就是前車之鑑:在這之前,誰人會料到口口聲聲說尊重私有產權的西方會這樣做呢?
簡單點說,中國是別無選擇,只能把手上的美元儲備減持大半,以減輕風險,反正國有銀行、國企、香港政府等戶口,還持有大量美元美債,這數字再減也不會減到哪裡去,不會構成太大的貨幣風險。
說穿了,這是一場戰爭,在戰爭中,所有參與方都會有損失,只要對方的損失比自己更大,就可算是勝利了。中國的快速加大本幣互換,戰略目的是:只要美國的損失大過中國,也算是有賺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