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r司機受彈性工時所吸引。(資料圖片)
我去芝加哥的次數不多,但每次到訪這個「風之城市」的體驗都很不一樣。
記得有一次,還在明尼蘇達大學讀研究院時,因為護照問題,需要坐「灰狗」大巴到芝加哥的中國領事館處理。當時應該是春天吧,還沒有Uber,印象中,以巴士和火車在市中穿插,還是比我當時身處的明尼亞波里斯要方便。
最近一次到訪芝加哥,是在上月初。人生路不熟,加上天氣嚴寒,每天來往酒店、會議會場以及餐廳,都以Uber代步。
雖然會議人流眾多,加上氣溫低至零下十幾度,叫車需求應該不少,但是每次叫車的平均輪候時間都不用5分鐘。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很難想像,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下再以巴士和火車代步。
Uber這類共享經濟的出現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天大喜訊,不過,對供應者來說又是否如此呢?
約2年前有研究指出,Uber司機的平均時薪大約有15至20美元(約120至160港元)。這些研究的作者曾訪問Uber司機,發現他們轉揸Uber的最大原因就是人工高。
人工高的確是Uber吸引司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過,簡單的經濟學告訴我們,當司機的供應彈性十分高時,司機的議價能力會偏低,在競爭下,他們揸Uber的回報不會比他們在其他行業(如揸的士)高很多。
事實上,Uber近幾年一直調低司機每程車資的佣金,有司機接受訪問時曾抱怨說,初入行時時薪有40美元(約312港元),現在只有12.5美元(約97.5港元)。
這似乎並不是個別例子,最近有新聞報道,不少全職Uber司機,本身住在離大城市幾個小時車程的小鎮,為了賺取更高車資,不惜每星期開車到大城市開工數天。
又為了省回休息時間,他們有的在接客熱門地點(如機場)附近租平價酒店,有的更為只在便利店附近的停車場泊車,自己則在車上休息,名符其實的做到瞓街。
人工愈來愈低,揸車揸到要瞓街會否令司機們對Uber這些共享經濟卻步?其實,揸Uber揸到要瞓街只是少數,目前約有一半的Uber司機是兼職的。
剛才提到的研究指,揸Uber的主因是人工高,但另一個吸引司機們入行的原因是彈性工時。
我在芝加哥幾天搭了不下10次Uber,全部司機都是兼職,他們都是在上班前或放工後的公餘時間揸Uber賺外快。可能在不久將來,揸Uber的時薪與揸的士相差無幾,而Uber的兼職司機則會愈來愈多也說不定。
作者為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