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對於中國的經濟有多重要?中國能不能失去香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佔中國GDP比例是25%,但現在急跌至不到3%。另一方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在2009年以後,香港佔外資投資中國的比例年均接近七成,而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計算,數字也差不多。以上的兩個數字常常被人引用,然而,應該如何作出解讀呢?
一個地方的GDP,大部分是來自塘水滾塘魚的生意,例如我去餐廳吃飯,報紙找我寫稿,諸如此類。愈是大國,如美國、中國、日本等,本土經濟所佔的比重愈大,反之,愈是小地方,如香港,本土經濟所佔的GDP愈小,皆因小地方無法自給自足,必須靠著外貿來生存。
現在講到貨幣問題,理論上,如果世上只有一個國家,只有一種貨幣,就不存在匯率問題,皆因匯率是和其他貨幣的相對價值。一種貨幣的匯率,是由其供求關係所影響,但本土經濟影響不了匯率,而是由其他地方對你的貨幣,以及你對其他貨幣的供求關係,影響了匯價。
簡單點說,一地的外貿數字,以及資金流向,例如投資和撤資,決定了其貨幣的匯價。就這方面,不管塘水滾塘魚的經濟有多大規模,也影響不了匯率,最重要的是「揾街外錢」。最佳的例子是北韓,因為沒有國家買它的產品,它的貨幣也就全不值錢,雖然它有兩千五百萬人口,本土經濟規模並不小。
所以,香港對中國經濟的最大影響,是在於其引入的外資,左右了人民幣匯價。
但這又要反過來看,究竟有些甚麼市場活動,是直接影響到外匯收入的呢?除了金融業和出入口貿易之外,最直接的,就是旅遊業。在大多數的地方,旅遊業所佔的GDP比重不高,但是,inbound旅遊的收入全是外匯,全是最和味的街外錢。
為甚麼我會寫這篇文章?皆因香港對中國很重要,和旅遊業對香港很重要,這兩個命題明明是基於同一理論,但不同立場的人卻偏偏故意忽略了其中一項,本文就是要指出立場先行的人的思想謬誤。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逢周一、三至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