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領失業救濟人數屢破紀錄,4月失業率幾可肯定超越15%,更有預測會升穿兩成。香港今日亦會公布1月至3月的失業數字,雖未至於會打破2003年8%以上紀錄,但重回金融危機5%水平則機會甚高。

勞力為寶貴資源,閒置是沒有效率。(資料圖片)
「撐企業保就業」,政府搞了一大堆政策,備受批評。津貼企業被指只照顧某些行業,於是日日有千奇百怪的「行業協會」出來抗議,補漏拾遺沒完沒了;補貼人工,除了有排等,據說亦漏洞多多,益僱主多過益僱員。政策太繁複,政府太無效率,我對這些政策不太樂觀。
作為一個經濟學者,容許我提出一個Modest proposal(註):只要推出一個新政策,保證失業率不會高企,讓香港輕鬆捱過疫情這一難關。
受樓宇「空置稅」啟發,我的建議是「勞力閒置稅」(idle labor tax,簡稱ILT),只要你是65歲以下的失業人口,就要繳交每月1,000元的稅款,直至你找到新工作為止。只找到兼職工作的話,稅收可獲減半。此稅背後的經濟理念,是勞力為寶貴資源,有增加生產的經濟貢獻,閒置是沒有效率的,是不符合柏雷多效益(Pareto efficiency)的。
從供求理論來說,失業是因為要求的薪金待遇太高,甚至是「待價而沽」,其實只要將叫價不斷下降,總可以找到工作。例如被裁的專業人士,在這個時勢未必找到理想職位,但只要面對現實,肯轉行接受比原本薪金低得多、甚至只有最低工資的工作(例如最近非常渴市的外賣員),就能脫離失業大軍的行列了。每月1,000元的稅款也許太低,威力未必足夠,政府可以在政策實行一段時間後聘請顧問公司作出檢討,加倍至2,000元或以上亦無不可。
從公共理財哲學的角度來說,由於香港一向面對稅基狹窄的困境,近年由於人口老化亦有結構性赤字的憂慮,「勞力閒置稅」可說是非常吸引。例如12月至2月的失業人口為134,100人,每人繳交1,000元的話,每月就能為庫房帶來超過1億元的進帳,足夠起十七分之一條元朗橋。
「勞力閒置稅」既能鼓勵就業,亦能帶來可觀稅收,可說是一舉兩得,是僱員僱主政府三贏的政策。
註:參考自十八世紀的文人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一篇同名文章。
作者為香港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
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逢周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