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憂慮全球,尤其中國和香港會不會陷入滯脹。(資料圖片)
全球股市探底未完,而且是愈來愈難玩,摸底則愈摸愈低,最擔心是股民意興闌珊最終由博轉淡,由淡轉避,最後成交萎縮,塘水滾塘魚。
疫情幾時完只有天知道,量化寬鬆(QE)救新冠肺炎有無效只有時間才有答案,惟一波未平另一煩憂又添,就是全球,尤其是中國和香港會不會從此進入滯脹這個迴圈。
滯脹下失業率和通脹同時持續上升,通俗點說,就是剛減完人工但下個月會不會被裁的憂慮還未釋除,但衣食住行的物價統統有加冇減,雙重打擊下,經濟會好先奇。
提到滯脹,經濟教科書最常用的例子是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油價上升令生產成本和物價上升,但企業盈利被削被迫要減人工或裁員,經過20年努力,採取大規模減稅又同時削減開支以及收緊貨幣,才能脫離滯脹厄運。
教科書沒有說的滯脹成因,其實很多時是政策的失當所致,濫發鈔票和立亂干擾勞動市場。與通脹和通縮不同,滯脹是兩個矛盾同時出現,就是滯和脹。「滯」需要谷,要放水、減稅或提高政府開支,「脹」則要縮,要加息要減少貨幣供應。增加支出又要減少收入,即是先使未來錢,後遺症是經濟長久收縮。
但投資市場最慌的,是政策的亂搖錯擺,刺激就業的政策要時間才去到實體經濟,但刺激方案對通脹的產生則是立竿見影。日本以往連年換首相,經濟政策朝令夕改,正因如此。
至於中國會不會步入滯脹狀況,先從「脹」開始。2月份通脹(CPI)是5.2%,1至2月是5.3%,比去年同期擴大3.7個百分點。眾所周知,中國通脹的徵結是食品價格,2月份有春節後季節性調節效應和疫情影響,CPI都高企,看來中國要應付這頭老虎並不容易。
同期生產物價指數(PPI)有所回落,主因是工業停工停產,需求減弱。而之後油價大跌會否幫輕未來通脹,不敢太樂觀,因為內地石油成本並非全來自國際原油價。
「滯」方面,可另邊廂,中國今年經濟增速就算不是降至零,也高不過通脹率,雖然幾乎所有政策傳聞都是針對防止企業倒閉和失業潮出現,但實體經濟永遠是貪利的,內地的失業率在6月高考後會出現甚麼狀況,將直接影響對滯脹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