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布「優化版」保就業計劃詳情,作出六點修訂,當中也吸納了部分筆者和業界的建議。今次政府從善如流,從寬處理,快速反應,優化計劃中多項細節,如不再設置月薪上限,增設散工、兼職的半額補助,原屬剔除名單的亦被調整為受限名單等,讓受惠僱員由130萬增至174萬,涉及的公帑將達430億,值得肯定。
香港受第五波疫情沉重打擊,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失業率為4.5%,失業人數增至15.8萬人,就業不足人數增約8.7萬人,相信1月至3月份的數據,數字會進一步上升。至筆者截稿前,「臨時失業支援」計劃申請人數已錄得超過40萬人。但即便如此,失業率數據也遠遠不足反映旅遊業的慘狀。過去兩年多,旅遊業務由斷崖式滑落至完全冰封,從未復甦過,企業垂死掙扎已久。因此, 政府今次「保就業」亦有進一步完善的空間。例如在旅遊業從業員中,存在不少65歲以上已沒有強積金戶口僱員、停薪留職而沒有強積金供款僱員、兼職僱員和自僱人士,這些人士都需要政府根據行業的特殊性,酌情彈性處理申請安排,以助業界保留人才,為重啟業務做準備。
此外,現時保就業計劃只涵蓋5至7月,僅3個月,又是短期、「一鋪過」的安排。但旅遊業的窘境並沒可能7月後就好轉,復甦漫漫長路,需要更持續、更精準的保就業支援。與香港有諸多相似的新加坡,自疫情爆發之初就開始推行就業支援補貼計劃(JSS),持續近兩年之久,並按照季度定期審視不同行業的受損情況,提供不同程度的資助。以旅遊業為例,補貼金額由最開始的75%逐步調整為50%,然後根據新加坡的疫情情況,靈活在10%至50%之間來回調整,其他行業亦是如此,值得政府借鑑。
當然,長遠來看,「吊鹽水」非長久之計。穩控疫情,盡早實現與內地和國際的通關,讓百業復常,才是根本之道。希望全港市民,繼續同心抗疫,加緊接種疫苗,恆常進行檢測,盡快找出隱性患者,截斷傳播鏈,盡快終止第五波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