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1-11-16 04:30:00
日報

氣候之博弈

分享:
拜登上場以來,到訪中國最多的是氣侯特使克里(右)。       (資料圖片)

拜登上場以來,到訪中國最多的是氣侯特使克里(右)。 (資料圖片)

早前舉行的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期間激烈爭辯而且一度將會期延長。殊不簡單之下,談判達成協議。會後公布的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雖招來多方不滿,惟仍屬有史以來首次明確表述減少使用煤炭的計劃,並承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幫助它們適應氣候變化。

然而,最叫外界、尤其環保團體失望的,當然是幾個發展中國家的取態,及在主要關鍵詞上某程度上玩弄文字遊戲。例如在採用煤炭問題上。文本最終僅稱各國同意「逐步減少」而不是原本希望白紙黑字寫明的「逐步淘汰」煤炭。當然,另一更大關注點是與會者最終的承諾還不足以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攝氏1.5度,這絕對是遠遠遜色於預期。

沒有不歡而散,但得來備受批評的協議,發展中及已發展國家各執一詞;前者認為製造碳排放是已發展國家的經濟模式帶來的問題,責任應在他方;後者則當然批評新興市場國家未夠積極。算吧!減排帶來是金錢的問題至為關鍵,路人皆見。的而且確,要發展中國家減排,加大控制全球氣候變化,單是新能源的基本裝置,已預計要1萬億美元,每年補貼數千億美元計,遠比協議承諾的金額為多。至於已發展國家,靠的是企業推動,政府能力有目共睹,即使澳洲對本國的煤炭礦投資也絕不積極。

那麼,格拉斯哥氣候峰會是否等同於雷聲大雨點小的一場「秀」而已,一事無成呢?似乎又未必,除了因為協議是有史以來涉及有限制煤炭使用的承諾外,在近期全球能源荒及經濟不確定的大環境下,根本不能預期協議會進取。

有留意的話,中美兩大國發表聯合聲明,承諾未來十年加強氣候合作,並就一系列問題商定了步驟。明顯,全球兩大經濟體在控制氣候議題上是堅實的。拜登上場以來,到訪中國最多的是氣候特使克里,美國深明在減排及新能源運用上,內地有其利用價值,兩大國不合作的話,可能出現5G翻版。

至於中國,氣侯問題的承諾及承擔,很大程度是展示大國冒起的一項工程。須重申的是,減排及過渡至新能源,根本是全球另一次再工業化,將舊經濟中步向夕陽的很多工業再注入動力,並在全球經濟舞台提供潛在利益再分配。因此,哪會有國家願意放棄?    
逢周二、四刊出

adblk6

氣候之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