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388)行政總裁明年換人一事,成為金融圈熱話。與特區政府一樣,貴為擁有數十年營運制度的金融機構,無論行政總裁屬優屬劣,皆不會影響公司的日常營運。不過,能否成功爭取更多新股上市,並長遠提高交易額,絕對考驗港交所CEO能力。
以集資功能而論,各地交易所的同質性頗高,惟上市前成本計算,及上市後能否提升品牌知名度、甚至加動盈利增長等,皆是公司選擇在哪間交易所上市的考慮因素,亦是港交所CEO需要對外推銷的重點。曾於美林及摩根大通擔任中國區話事人的李小加,牽頭完成過中國石油(857)、中海油(883)等大型中資在港上市工作,憑藉其寶貴行業經驗及人脈,自然可為港交所搶到更多靚deal,這或許是純粹擁有國際銀行經驗的歐冠昇所缺乏的魅力。
至於如何提升交易額,對香港證券投資市場有否深入了解,是為關鍵。來年5月即將上任港交所行政總裁一職的陳翊庭,乃由聯席營運總監升任。其在任期間,調高新股盈利測試要求,似乎銳意提高新上市公司質素,卻趕絕了本來可在港上市的中小型企業,直接打擊本港的機構融資業務。
另外,港交所剛推出的FINI制度,縮短了新股集資到上市的日程,卻嚴重打擊了證券行及銀行的新股融資收入。較往日遲發布的股份分配名單,不止徒增券商及時處理的壓力,更因缺乏資訊下,削弱了暗盤交易的吸引力。
最後,港交所一改慣例,在沒有成立遴選委員會之下倉卒進行委任,對其力推多年的ESG概念中,企業管治(Governance)一項響起了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