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盡五波新冠肺炎疫情的蹂躪,香港公營醫療系統、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已經嚴重超出負荷,醫院內的隔離設施、社區治療隔離設施均一度飽和。尤其今年3月確診宗數天天倍增的最嚴峻階段,大批染疫病人在公立醫院外搭建之帳篷,以及病床等候接受治療的慘況,至今仍歷歷在目,多名確診染疫長者被安排在病床上,有家長用保暖氈包裹著孩子身體保暖,天寒地凍下的漫長等候,令人不忍卒睹。其間醫護人員雖盡力悉心照顧病人,惟病人有如排山倒海,前線醫護面對沉重壓力,有急症室顧問醫生在鏡頭前壓力爆煲。一場疫症,揭示香港醫療服務系統實在亟待優化改善,刻不容緩。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年超越日本後,香港人口預期壽命已連續七年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香港男性預期壽命達82.7歲,女性則為88.1歲。港人長壽,有賴世界級的醫療服務團隊,新冠疫情突顯了健康及生物科技研究的重要性,作為守護市民健康和強化未來醫療領域的基石,民生無小事,改善民生就是為社會作出了貢獻,積極參與配合政策推動支持創新,科研、醫療及教育主宰人類社會的未來,創科水平彰顯競爭力。
有見及此,長江集團創辦人李嘉誠即吩咐「第三個兒子」「李嘉誠基金會」公布兩個新項目,包括捐款1.5億元助中文大學醫學院,支持生物醫學科研及促進科研成果轉移,上述捐款將得到相等的1.5億元配對,中大醫學院此科研項目共獲3億元發展科研經費。支持新一代醫生、科學家掌握智慧醫療領域和發展新興的生物醫學創新及科技,以優質及高效治理去塑造和定義更公平的醫療未來。
基金會同時宣布,向「香港護理專科學院」(護專)捐資500萬元無特定項目款項,支持護專連同轄下14個分科學院為本港培育更多才德並備的優秀專科護士,擴充會址及進一步提供專科培訓課程所需,確保全港護士會員得到持續專業提升的支援,並持續改善病人照顧模式,務求造福更多市民,以進一步提升香港醫療體系的效率和效益。
今天的香港,市道不振,未必有多少人願意花時間搞科研與教育,基金會本著一份同理心,認為推動教育應具備持之以恆永不放棄的精神及以做到最好為目標,資本用得其所,就是最能搔著癢處的精準捐資。
早前因應疫情而推出的「支持私院接受轉介病人緊急抗疫計劃」,自計劃開展以來,七家參與醫院共接收801名公立醫院病人,此計劃分別協助了包括心臟病病人、癌症病人、孕婦及急症及其他病患者。健康是改變現在、塑造未來的關鍵引擎,非常時期,公私營醫院聯手守護病者,全賴醫護的專業協作,對抗疫情,香港才得以走出疫情與悲情。
香港醫療發展成熟,擁有國際級生物科學專家,加上中央於 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肯定香港可以創建世界一流科技及創新中心,其中生物科技及醫藥已定性為大灣區新興支柱產業。李嘉誠對中大醫學院聚焦強化科研的承擔,銳意轉化科研成果及優化醫療服務的決心,印象很深,為「促進更人性化的醫療服務,確保前瞻創新的醫療技術快步拓展,是我們未來經濟活力的關鍵」。 未來就是現在,他憑藉一份創新的熱誠,為香港以至全球病者締造更先進及完善的醫療服務,造福人類未來。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