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0-04-21 04:30:00
日報

經濟活動將重啓 資金避險或升溫

分享:
海底撈復市後一度加價,其後致歉撤回。(資料圖片)

海底撈復市後一度加價,其後致歉撤回。(資料圖片)

自1月份中國首先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來,到3月初各國發出封城禁足令,令到經濟活動停頓,企業沒收入,疫情不知何時了,滯脹風險、失業、經濟倒退成為谷歌最常搜尋詞語,港股和美股由高位回落分別27%及37%,被喻為是金融海嘯以來,最深的股災。

之後零息和QE成風,股市開始反彈,到今日港股和美股這波反彈都進入了黃金比例的阻力,成交亦開始縮減,前路茫茫,買上買落也手緊。所以在4月這個急跌後技術反彈的上落市當中,醍目資金早早泊位於個別股份中,避開大盤風險,集中於板塊概念。

據聞兩會於5月中復會,有傳聞總好過冇,5G和報復式消費類或有炒作,在云云5G當中,筆者較看好中國鐵塔(788),貪其業務與5G直接掛鈎,而中國移動(941)重上60元後,反而擔心5G面世後要應付價格戰。瑞聲科技(2018)和舜宇光學(2382)兩者之間以瑞聲較可取,原因只是價殘,38元和35元是兩大支持,容易定止蝕位而已。

至於小米集團(1810),iPhone一出平價機就把股價打散,甚麼環球競爭力,上下游通吃論站不站得住腳,一目了然。

adblk6

報復式消費筆者雖然並不完全認同,但勝在概念簡單直接,又帶一點江湖味,海底撈(6862)及九毛九(9922)雖則公司從沒公布疫情前和解封後的營銷數據,大多是目測入坐率來斷估行情,況且海底撈在解封後一度加價但極速跪低,失去霸氣,惟股價近兩周已見反彈,無礙疫情如有第二波爆發之險。同一道理,兩會如召開,補貼政策若能激發消費者飢餓感的話,傳統消費股例如安踏(2020)和吉利汽車(175)也可一試。

瑞德西韋首階段大學臨床測試據稱成效顯著,值得一讚,但換算成股份概念就不要憧憬太多,這次臨床測試並不能與FDA測試沾上關係,更稱不上是單盲雙盲臨床測試了,中國生物製藥(1177)和石藥集團(1093)股價不便宜。反而筆者近日留意到蒙牛乳業(2319),作為消費股蒙牛與醫藥沾不上關係,但疫情下有人提出政策要國民多攝取鈣質增強免疫力,若如是,產業鏈已成形的蒙牛則變成另類兩會概念股了。

至於ATM+,股價升幅已差不多到位,除非估恒生指數上破25,200點以上,否則現階段宜分注獲利,愛奇藝引發的中資互聯網股杯弓蛇影效應未除,資金只會低位短炒,而拼多多購國美零售(493)換股債,不一表示收購合併潮展開,不必要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