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生前兩星期寫了《赤柱之旅(中): 昂貴的赤柱和巴巴寶貝》,文中曾經提及「究竟領展(823)的定位是否視當初長居於此居民需求於無物,以旅客為先?未生認為,如果賺錢失去了服務當地居民需要,感覺還是不太合理。」,其後未生無意間發現網誌Grassroots O2翻出其他網友上載的文件,指出「裡面左一句遊客、右一句遊客……對當區的公屋及居屋居民則隻字不提……可想而知房署打從Day 1開始, 已為赤柱廣場的定位定了調,領展只是秉承房署的遺志而已。」未生謝謝他的提醒,或許當地居住的居民較少,反而前往當地旅客會較多,所以不需要開設過多服務當地居民店舖。
未生再多花一點時間瀏覽這個網誌,發現網誌作者為領展基金單位持有人,見證香港公共屋邨商場的蛻變。他每星期都會到其中一個或多個領展或房署旗下商場,亦會參考房署商場招標公告,以證明房署分配效率低下,領展接手立即改善,賺錢能力全面提升。
未生上星期天中午和家人及怪獸老婆在仍由房署管理的南山邨商場進膳,發現街市租用率低下,且非常殘舊,個體戶比較多,且部分店舖因種種原因沒有開業,雖消費低廉,但卻沒有多少人前往。至於大部分領展商場,每家店舖都裝修得很好,連鎖店較多,店舖不會無故不開業,人流亦強勁,故對他看法部分認同。
不過,未生和Grassroots O2網誌支持者看法有點不同,他認為領展引入連鎖店,為居民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加上為物業持續提升租值,無論何人都有所得益。但未生卻認為,過往因為屋邨居民消費力較弱及讓當地居民自力更生為主,所以除了小部分必需的連鎖店外,大部分的店舖由小商戶組成。領展接手後,只是通過各種制度提升每間店的賺錢能力,增加租金收入,因小企業資金薄弱,故很快就會倒閉,連鎖店隨之而興,使市場集中,小企業老闆失去工作後,部分市民就成為大集團員工,變相受壓榨。
況且,以經營效率來計算價值方式也可作為操控輿論的藉口。以Grassroots O2所舉出黃大仙中心作為例子,雖然把旅客場的能力強化,提升了租值,但卻使現在黃大仙居民買菜變難,只剩下在北館超市,且規模亦較以往小多了。雖然成功服務旅客需要,在數字上滿意的人更多了,但是當區居民需要因為只屬少數,因領展是商業機構,大可不用理會。但反過來是否應該反思,領展當年上市是否屬正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