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期間,不少朋友都會添新衣「攞個好意頭」,此舉當然無可厚非,但快意消費之後,別忘了理性審視對環境的影響。
有環保慈善機構去年曾指,港人每日棄置的衣物數量估計多達170公噸,相當於每日將120萬件T恤送往堆填區。說到這裡,大家不妨問一問自己:一年之中添置過多少新裝?但其中又有多少是「只著過一次」、甚至「一次都未著過」?
聯合國早於2018年已發表研究指,時裝業佔全球污水排放量的20%,主要來自生產服裝過程中(如棉花種植和染色)排放的污水。事實上除此之外,不可忽視的還有衣物中所含的多種化學物品,都可能對人類和動物都會產生致癌作用。
可見,華麗背後,是大自然在為我們付出沉重代價。
面對「速食時裝」(fast fashion)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與之相對應的是「可持續時裝」(sustainable fashion),後者已漸成潮流——以減少浪費、節省能源、優化生產過程及減少運輸排放量為目標,希望每一件時裝都合乎社會責任。愈來愈多時裝設計師開始倡導環保、簡約、耐看等概念,以延長時裝壽命,也多採用環保紗線、有機棉,甚至升級再造或回收物等可持續物料。
有行內朋友分享說,近年時裝業界積極實踐ESG,由設計、原材料、生產過程、包裝、以至運輸,都加入減碳元素:「有著名戶外品牌推出以甘蔗及橡膠作鞋底物料的皮鞋;又有國際時裝品牌利用廢棄舊布料製造服裝,這都減低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這位時裝界朋友舉例說。
他續謂,生產過程方面,有著名牛仔品牌採用最新的節水科技,令製作過程節省高達九成六用水量,而生產線的電力供應逾七成來自可再生能源。運輸方面,則選擇以海運、鐵路,甚至新能源汽車代替空運,亦有品牌索性「在地生產」,縮短運送距離以減少運輸中產生的碳足跡。
事實上,只要每個人、每家企業多走一步,衣食住行都可以更環保。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新年新正頭,我們希望自己「紅噹噹」之餘,也要多想想如何為我們珍視的地球增添一點「綠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