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個跟加密貨幣有關的新字,英文叫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中文不容易翻譯,字面意思大概是「不可互換代幣」,不知所云。
先解釋何謂「可互換」(fungible)。你手上有一張廿元紙幣,我手上又有一張廿元紙幣,兩者互換,我們都無得益無損失,因為兩張銀紙雖然外表不一樣(例如一張比較新),但功能完全無分別,亦沒甚麼紀念價值。不過,若果你手上那張廿元紙幣上有某已故明星簽名,再假設簽名不是偽造,你那張廿元紙幣就比我那張值錢得多,兩者不能互換。
同樣道理,在加密貨幣的世界,你有一粒以太幣,我有一粒以太幣,雖然兩者的「身份」不一樣,但價值沒分別,可互換。
所謂NFT就是一個特別代幣,與代幣掛鈎的可以是一幅畫、一首歌,甚至是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的一個tweet。擁有那個代幣,就等如你擁有那件虛擬物品。
舉個簡單例子。你是著名改圖高手,用無人能及的技巧改了一幅偉大傑作,整成一個圖片檔案。這個檔案,你當然是第一個擁有,但檔案可以無限複製,張貼到各大討論區,分享到社交網絡。你作為原作者做出來那幅圖,跟我下載回來那幅圖,根本沒分別,當然也沒市場價值。不過,自從有區塊鏈技術,我們就可以清楚界定原圖的擁有者,不得篡改,不能偽造。若果你這個改圖高手有點名氣,代表這幅原圖的代幣就會有價值。
沒有認證擁有者的技術,就沒有NFT市場,就如罕有的實物珍品,總要有辦法鑑定真偽一樣。
現實中的NFT,的確有價有市,例如由Twitter創辦人發出的世上第一個tweet,不久前就以250萬美元成交。比這更騎呢的物品,多不勝數。這個情況,性質上就如初版書籍、作者親筆簽名本比較值錢,又如錯體郵票、明星使用過的東西價值不菲,NFT的分別所在,只是物品非實物,而是存在於虛擬空間的一堆「數字」。
不少專家指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只是泡沫。NFT的熱潮,自然也惹來經濟上「衛道之士」批評,指投資者非理性發神經,付出巨額金錢換取如浮雲一樣的物品,實為荒謬現象。
其實現象並不荒謬。收藏品這回事,除了物以罕為貴,更重要的是有人覺得物品有價值,覺得擁有這些物品是身份象徵。主觀價值這回事,根本沒有甚麼好爭論,實物又好虛擬又好,喜歡就是喜歡,沒有對錯之分。
這篇稿的文件檔案,盛惠一千大元,大家有沒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