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2-12-05 04:29:46
日報

通脹目標為何是2%?

分享:
通脹

不少央行均有明文或不明文的通脹2%目標,包括美國。(資料圖片)

明文或不成文以2%為通脹目標的央行,包括美國、歐元區、加拿大、新西蘭、澳洲、英國。

每隔一陣子,就會有建議央行調高通脹目標,例如最近美國通脹高企,前IMF首席經濟學者Olivier Blanchard就認為聯儲局要將目標增至3%(他之前的答案是4%)。

這些數字到底是如何制訂出來的?

首先,為方便溝通,目標當然是整數,總不能像圓周率3.14那樣。至於為何將目標訂在2%,最簡單的理由就是數字夠低,是一個大眾不太會留意的水平。至於提高目標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數字太低,跟零息太近,每當有災難出現,央行的減息空間有限。

adblk6

只是龍門易搬,目標難改。就算調高目標至3%有充分理由,聯儲局都會面對一個實際的信心問題:2%的目標使用已久,現在見勢色不對改成3%,再過一段日子會否再改?

難怪聯儲局更改目標的討論持續多年,仍是處於討論階段,未有人敢打開這個潘多拉盒子。

adblk7

通脹目標背後的一段學術發展史,其實更有趣。

理想通脹率,不是隨便說出來的數字,而是有一定理論基礎。佛利民在六十年代提出的著名答案,是理想通脹率應為負數,亦即要有穩定的通縮!答案看似瘋狂,其經濟道理很簡單:若果發行貨幣的成本為零,最有效率的情況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亦即名義利率)為零。當實質利率是正數,通脹就要是負數了。

這答案流行了十多年。由九十年代開始,宏觀模型大多加入價格需時調整的假設,而這假設一般將通脹目標推上至零。如是者又過了十多年,經歷過一場金融危機,宏觀模型再加入零息和其他更複雜的考慮,通脹目標再次提高,不少是2%以上。

有趣之處,是半世紀以來,學術研究提出的通漲目標不斷提高,而且有愈升愈高的趨勢。原因之一,我認為是現實中通脹明顯是正數,通縮的建議實在太離地,正數的答案較易為主流所接納,對政策制定亦更有參考價值。另一原因,是正如金融機構的經濟預測大多相近,學術研究的結果總不能太過出位。當大多數同行(尤其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的答案都是正數,「跟大隊」是穩健求存之舉。

adblk8

且以一個尷尬問題作結:通脹目標的變化,其中有幾多是實證科學知識的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