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新盤開售,常見買樓位叔叔或嬸嬸對住電視鏡頭話買俾個仔住,呢啲景像已經司空見慣。最近老友聚會,身邊有朋友話現時除咗買樓俾個仔住,還要買多層俾佢收租,事關怕個仔搵唔到嘢做,有層樓收租,下半世就生活無憂。
今天過度溺愛已成常態,大家可能聽過,子女去見工,阿媽陪埋出席;又或者為鼓勵仔女工作,除咗打工份糧外,父母會多付一份。好多時聽到呢啲例子,你會問香港社會竟然淪落到咁廢,以後仲邊有競爭力?
養兒並不防老
過去社會,生仔係有經濟價值,生得愈多,可以提升生產力。但今日情況相反,養兒非但唔可以防老,仲平添父母不少負擔;但對社會經濟就大大有利,因為可以為社會提供龐大消費力。
有錢嘅就話有父蔭,冇錢又點?咪只好怪社會,罵香港政府無能呀、梁振英衰呀、官商又勾結、中國政府專制、香港冇普選、本地教育失敗、樓價超貴上唔到車,總之就係埋怨。特別啲大學生,佢哋覺得好唔公平,堂堂一介大學畢業生,點解每月人工只係一萬多啲啲,於是聲大大指摘社會,為何大學生人工廿幾三十年都未升過,社會肯定出問題。
道理其實好簡單,用最基礎嘅經濟學諗諗就明白,簡單講係「供求問題」。三十年前只有兩間大學,每年畢業生只有幾千名,今日教育普及,十間大學之外,每間學額較以前大幅增加,仲有副學士,啲高級學府好似工廠咁,不斷生產大量學生,物以罕為貴,你𠲖家培養大學生好似啤膠花,供過於求,自然唔值錢。
化埋怨為力量
當呢啲滿以為自己受過高深教育嘅社會精英畢業後,搵唔到高薪厚職,面對現實跟理想嘅落差,好自然會埋怨。佢會諗,花咗十幾萬攞個學位,畢業後都好似同冇讀過一樣,你就明白佢幾唔忿氣。佢哋唔明白,大學生因供過於求,已大幅貶值,可一般學子對讀完大學嘅期望卻停留喺幾十年前,最終走上埋怨之路。
喺處講個故仔,5、6年前杭州有個後生仔叫陳偉星,有次去小區探朋友後要打車回家,等了半小時也未能上到一輛的士,換著別人,肯定怨天怨地,大罵政府無能,安排失當;但年輕人諗有乜解決辦法,結果佢創立打車軟件「快的」,及後公司與另一打車軟件公司「滴滴」合併,成為今天的「滴滴出行」,市場估值接近4千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