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創科不重要。大量的實證經濟研究已指出,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有很大部分源自創新。問題是創新到底是甚麼?

圖中為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資料圖片)
在香港政府眼中,創新就是Steve Jobs,是創新科技,又或是獨角獸吧?創科局的網頁形容它的角色是要加強對創新及科技界的支援、促進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的發展、鼓勵私營機構參與研發及推動研發成果商品化等。
我不是說這不是創新(耳濡目染下多用了double negative),但肯定不是創新的全部。起碼在經濟學範疇,任何能提高生產力或降低成本的做法都可以是創新。
舉個例,就上星期,系內同事請一位公司的創辦人來校作演講。這公司主要客戶是美國海軍,提供一些產品及服務。可能出於保密理由,創辦人並沒有詳細說明產品種類及性質,肯定的是,這間公司並不是Uber或Facebook那樣的科技公司。
雖然沒有創造出一些新的科技產品來改變世界,但這家公司亦在為軍方提供服務方面作了一些創新。它的創新集中在該公司的管理方式。為軍隊提供服務,而創辦人又是軍隊出身,我原先想像公司的管理模式肯肯定是一連串的chain of command,指令由上而下一層又一層向下傳遞,員工全都是士兵般,完全遵照老闆的指示行事。
Nothing can be further from the truth。創辦人十分願意聆聽下屬意見。為提高公司生產力,他十分鼓勵員工提供建議(可以是新產品,可以是新政策,總之是能夠提高生產力的主意),為增加誘因/樂趣,他甚至採用潮流興的crowdsourcing概念,在公司內建立新意念的「股票市場」(他稱之為Mutual Fun),讓員工以IPO形式推出自己的提議,其他員工各自利用手上的籌碼「投資」各種「股票」,最後「股價」最高的建議會被公司接納。
曾經有個做秘書的中低級職員建議,在這個「股票市場」脫穎而出,為公司帶來數以百萬美元的生意。
先不管這種創新是否需要政府在幕後推動(起碼那位公司創辦人沒有透過政府資助搞他的Mutual Fun),這都不會是創科局心目中的「創科」項目,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以創新的方法提高了公司的生產力。
沒有創科的傳統或氛圍,加上深圳等大陸城市已在創科上大量投資且初有成效,香港的比較優勢真的在創科局心目中那種「創科」嗎?
朋友在Facebook上指,其他金融中心城市如倫敦紐約東京巴黎等都不會以一市之力搞創科,我是十分同意。我真希望創科局能認清自己優劣所在,避免繼續將我們辛苦儲的錢浪費在「磁能線」的創科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