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模擬將來書報攤展示煙害圖像警示擴大至佔煙包85%情況。
欄友徐家健教授寫過一篇文,內容關於增加香煙健康風險提示的包裝標籤及煙民數目的經濟分析,內容有趣。以現在買得到香煙包裝去睇,提示你吸煙會「陽痿」、「肺癌」等健康提示佔約六成左右,如果將這個比例提高,結論係,無影響。馬照跑,煙照吸。
官僚往往很有動機去減低社會上的煙民數目,來來去去都係得幾招套路,包括地域上禁煙、煙稅或引入電子煙等。禁煙和煙稅的經濟分析主打社會成本分歧,亦有吸煙者的自由和非煙民呼吸清新空氣的權利間的衝突;至於電子煙,則為煙商和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博弈。
處理香煙健康提示的比例,係實證和數據上的處理,無太多理論框架。它核心要處理的係煙民在邊際(marginal)上的效果,只要有幾組數據、有部電腦,視乎你要把這些數據「舞」得有幾複雜,否則一般普通本科生都處理得到。
身為大右派,我得幾套功夫,增加標籤比例在原則上違反了營商的若干言論自由,數據實證上則無效果。所以,官僚若堅決要減少煙民數目,無謂再花心機在標籤上下功夫,再謀良策吧。
背後的理論不難理解,有心戒煙的煙民自然有動機去戒,增加健康提示的比例係邊際上無用,因為食煙的消費行為無關資訊成本的事,食煙的遺禍人人都知。長期煙民的需求係低彈性,打煙炮過口癮如我,也不會因消費包裝上的標籤而被「嚇怕」。因為我去便利店買煙,直至我俾錢前係唔會有機會見到個標籤,因為買煙要經店員手,要由店員親手拿給我時,我才會見到。
這跟買廁紙是有所不同,Oops,抱歉,手民之誤,便利店係無廁紙買,所以八達通也無用武之地,留番去搭地鐵用好了。
同樣的分析框架也令我想起2008年美國紐約要求15家跨國食肆在菜單上張貼卡路里數據,印象中,法律經濟學家Richard Posner也有支持,此舉原意是減少肥人,實證結果亦係一樣,都係無用,肥人一樣多。因為原理跟煙民相同,遺禍大家都知,有心減肥和戒煙,不會因標籤而在邊際上改變自己的消費模式。
反而卡里路標籤和資訊成本的關係,倒是另一有趣話題,因為資訊優勢在食肆身上,在高難度的quality check情況下,食肆有誘因把原本食物分量中的卡路里報細數,以鼓勵更高消費,到最後,肥人數目可能無減少到。
香煙包裝和煙民比例係實證問題,分少少錢去做個研究就知成效,但官僚往往無動機咁做,照硬闖關。繼續強調大右派的身份,我也是得幾招,政府部門有headcount、有budget,如果不搞些甚麼花樣,只怕官僚無工開,就算之後證實無用,也已經是多個月之後的事,人工照袋。何況正如上面所講,關於煙的套路得幾招,煙稅這招用爛了,咪轉花樣。再唔得,到時咪再轉囉。
作者為兼職上市公司ED(Executive Director),正職係90後廢青、偽文青 https://www.facebook.com/muddydirty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