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6-12-29 06:00:00

點評坊間的股票課程

分享:
不少股票課程標榜投資成績,圖為交易大堂。(資料圖片)

不少股票課程標榜投資成績,圖為交易大堂。(資料圖片)

最近網上流傳了一單股票課程講座的宣傳內容,笑到我噴飯,比起英文科補習名師的自問自答WhatsApp尤有過之,因為當中marketing的潤飾字句非常前言不對後語。例如「未上課賺20萬」之類。慢著,未上課已賺錢,那麼上課來幹甚麼?上課的價值在哪?又例如「上課後賺$7,500,勁賺27倍」之類。再慢著,賺這麼多倍,才只有幾千,如果我用貴少少佣金的股票行,只怕來回交易也蝕了。再三慢著,怎麼上了課才賺幾千,然後未上課那個卻賺了20萬元?那麼,應不應該上課?

adblk6


股票課程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有時碰上唔識股票的朋友問我認不認識乜乜sir之類,我真的答不上口,因為世界太大,人也太多,識唔到幾多個。我自己也曾經被人撩過我合作搞,那時反正無咩嘢搞,抱著「有就有,無就無」的樂觀心態,結果搞手太hea,同時又有更好際遇發展;我也太hea,剛好又有其他更好玩的project和新際遇,錢也不缺,結果就沒搞成了。想來我的性格忽冷忽熱,人又離經叛道,也實在不太適合搞這生意兒。


再看看網上那些課程宣傳,我開始明白自己不會夠人鬥的主因,那是因為社交網體的功勞,拉低了做marketing宣傳的入場門檻。具體的marketing方式,則有點像「大賭李嘉誠」之流的賣波馬貼士的味道,就是不停把自己的戰績搬出來,然後又開一些WhatsApp group、WeChat group等交流股票,壯大自己等。以財經界的人來講,我玩Facebook玩得很偏門,從不貼甚麼戰績,也不太熱衷講冧把之類,只貼文章又或取笑政治角色等。倒是因為純為好玩,所以也經營得不那麼商業味濃。有時,甚至聽過股票課程會有特定的手勢動作,又有甚麼夢想、目標等虛空想像去配合,估計這是糅合坊間那處甚麼正能量、NLP或傳銷等技巧,我這等存在主義者,自然睇完聽完得啖笑。


我也發現,坊間的潛在客戶比起重視product quality本身,更重視marketing和sales,很多道上名不經傳的朋友,卻原來是搞課程賺錢的能手。只是因為股票課程沒有恒久的business model,回頭客不多,所以搞得好的都是只賺一轉快錢,沒有持久能力搞下去。


同時,搞股票課程也很受周期性影響,好像上年港股大時代,憑著玩excel上位的「少年股神」也教班賺過百萬,已可見一斑。現在市淡,自然難做一點。這些課程由於沒有甚麼認證,所以大家也會感到質素沒有保證。我反而樂觀一點,因為這個生意競爭者愈來愈多,邊際回報也愈來愈低,趨向自由競爭,所以競爭者之間的分別也不大。參考過幾個Facebook page後,我知道最行內的東西,教那些人也唔識,甚至會犯明顯大錯,例如陳述莊家會沽空一隻不在港交所(388)沽空名單的股份,甚為好笑。好東西,可能留來自用還更好些,因此上這些課程也要管理自己預期,不要給這些導師有太大期望。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