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0-10-07 04:30:00
日報

iBond是選擇性派錢

分享:
是次iBond保證利率增加至2厘。(資料圖片)

是次iBond保證利率增加至2厘。(資料圖片)

久違了的通脹掛鈎債券(iBond)再度出場,發行量暫定100億元,視乎需求可增加至150億元,保證利率由1厘,增加至2厘。

傳媒循例詢問學者專家意見,學者專家亦循例回答:在低息環境下,iBond息率高過銀行定存息,頗為吸引……現時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通脹難以上升,但隨著疫苗出現,經濟復甦,通脹又有機會回升…… 

每次見到諸如此類的iBond分析,我都不明所以。

須知道iBond其實是政府津貼出來的產物。面值1萬元,保證不受通脹蠶食,同時又有最低回報保證,亦即政府是將價值超過1萬元的資產,以1萬元特價賣給你。抽到iBond,立即在市場出售,扣除手續費,也會有錢落袋,何樂而不為?所以iBond的本質,從來就是變相派錢,只是派的方法相當迂迴曲折而已。派錢1萬元又好,派錢100元又好,都是派錢,有著數要攞盡是「市民責任」,討論甚麼吸引不吸引根本沒有意思。再者,買iBond不是做定期,隨時可以在市場放售。專家學者的分析,極其量只適用於長揸的市民,又或在二手市場購買藉以「抗通脹」的投資者。

adblk6

香港人口700萬,100億元的發行量,以一人一手計的話,最多只有100萬名市民中獎。2016年那次發行iBond,亦僅得60萬人申請。既然是包賺的政府派錢,為甚麼不是像政府派錢1萬元一樣的近乎全民參與呢?

最大原因,我認為是「知識障礙」。每逢iBond出場,從傳媒的報道手法,到專家的技術分析,都將這個派錢工具描述成像抽新股一樣的投資活動,術語滿天飛,不少市民因而被嚇怕,以為抽iBond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東西,避之則吉,因而錯失政府津貼。亦有分析指iBond根本是幫助中產的政策,貧窮戶未必有1萬元閒錢投資,但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市場早已有提供iBond「孖展服務」,暫借1萬元去申請,讓市民以「人頭」無本生利。不過,這也是另一種「知識障礙」,畢竟普通市民對這些投資渠道未必了解,聞「孖展」一字更為之色變,有錢都唔識或唔敢拎。

adblk7

iBond是派錢,但只是選擇性派錢。假若按認購額分配,那自然是富者愈富。假若是一人一手,富者大概不屑一顧,有錢賺的就是財務知識較豐富、明白這個產品到底所為何事的其餘少數市民。錢又不多知識又有限,就冇份參與了。

無論如何,政府就算是透過iBond派錢,也只是好濕碎地派錢,每手至多得幾嚿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