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乃明朝一代重臣,因為「三立」而被人稱之為完人,有一些歷史學家為認甚至認為他的成就比起孔子還大;因為王陽明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出類拔萃,而萬世師表在立功方面就較為遜色。王陽明創辦心學,提倡知行合一的學說:謂學而不行非真學、知而不行非真知。他建議事情要做得好,必須要事上練;唯有不斷行動才能夠真正領悟當中的智慧。
表面上知行合一道理顯淺、但大家都知道真正實踐是卻不簡單:為甚麼明知是需要止損,但最後我卻選擇加注?
明知會有很大下跌風險,卻仍然買入股票、明知炒底危險卻仍然繼續出手?
讀者們都可能認為行很難,明知卻故犯;但其實行不難,真知才難。
我們知道餓了,會吃東西;我們知道倦了,會去睡覺;我們知道那個女孩是我們中意的,會果敢追求。
這些其實都因為我們有「真知」,我們會馬上作出行動
但有更多時候,我們認知上超過一種答案,那麼我們的知便很難去行。
大家認知上知道工作不出頭,很想創業,但又知道創業艱難,身邊親友大力反對,說安安穩穩過日子不好嗎?
那麼在認知上便有兩種答案,那麼行動上便會非常困難,猶豫不決。
在投資上,我們的貪嗔癡會令到我們經常在知上面出現偏差,因此我們作出恰當行動;這是知行不合一也。
所以要解決的,是如何真知,當有真正認知了,行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交易中最難做好的就是知行合一,因為我們當中有太多不同的認知:郭靖用降龍十八掌炒底炒得出神入化、但偏偏令孤沖用獨孤九劍追買強勢股賺得盆滿缽滿。問題來了:應該是學十八掌還是學九劍?應該還是雙管齊下?
箇中的關鍵在於絕對的專注力,就是在所選擇好的功夫上不斷事上練,在做交易的過程中持續專注,那便會有非常強的執行力。因為經過持續的練習後,交易已經變成潛意識的力量,而潛意識就是有最強的執行能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取捨就是知行合一的良方也!
近來比特幣走勢非常強勁,特別當經濟明顯放緩時,升勢比起黃金更強;看來是市場的共識之一。留意南方比特幣(3066)的部署,完全符合之前的道天地將法條件,止蝕價定在1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