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6-24 04:29:54
日報

由顯微鏡到人工智能——淺談組織病理學的古往今來

分享:
由顯微鏡到人工智能——淺談組織病理學的古往今來

由顯微鏡到人工智能——淺談組織病理學的古往今來

今時今日,相信大家對人工智能不會感到陌生。從日常生活以至科研發展的各個範疇中,都不乏人工智能的應用。事實上,病理科醫生也會使用這項技術協助診斷與研究。由顯微鏡走到人工智能的路並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而是經過漫長的歲月,逐步爬上巨人的肩膀。

顯微鏡是組織病理學的基礎。自十九世紀起,顯微鏡光學和染色技術開始達到可以應用於人體細胞病變診斷的水平,由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至中期,病理科醫生有系統地分析及記錄顯微鏡下觀測到病變細胞的形態,從而建立對癌症、感染和其他疾病的診斷基礎。

到了二十世紀末,免疫組織化學及分子病理學等新技術擴展了組織病理學的分析力。與此同時,感光晶片的進步亦帶動了病理學的數碼化進程。

全切片掃描儀的興起,令病理科學在廿一世紀達致飛躍性的發展。全切片掃描不僅顯示顯微鏡中肉眼看見的影像,更能將一整片組織的切面進行掃描並將其數碼化。病理科醫生能夠在電腦螢幕查看、分析和研究切片影像,消除了顯微鏡的地域及時間限制,也讓病理科醫生更便於進行遙距會診及自動影像分析等工作。

Ad Block

人工智能的整合,促進了全切片影像數碼化的發展。根據大量影像資料,人工智能演算法在腫瘤檢測和分類,以及識別細胞特徵的領域已取得重大成果,在臨床應用上提高診斷準確性和速度,冀在不久將來能為病人帶來更佳的治療效果。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病理學系臨床助理教授李景曦醫生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