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4-05-29 12:30:00

肌少症與「提款肌」

分享:
肌少症

近日忘年再次因媒體報道而成為城中熱話。雖說真愛講心不講金,但既然年長一方臨老將身體交託,死後將財產遺下,年輕一方有責任悉心照料,以防長者患上肌少症(Sarcopenia),令肌肉悄然流失,猶如銀行存款不翼而飛。

 

肌肉流失如提款機

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減少,以致肌力下降,影響身體功能和活動能力。成年人體內肌肉量約佔體重四成,但30歲後肌肉便開始逐年流失。隨年齡增長或女性踏入更年期後,肌肉流失速度會加快。65歲以上的長者,大概10%患有肌少症,年過八旬者,患病佔比更高達五成。正如長者單靠積蓄過活,身家只會愈花愈少,假如大家平日缺乏運動和均衡飲食,在壯年時沒有建立肌肉儲備,肌肉便會在年老時不斷流失變成「提款肌」(註:「提款肌」既象徵肌肉淨流出的狀態,也預視日後相關疾病所衍生的醫療開支)

Ad Block

肌少症增加骨折風險

因為新陳代謝在衰老過程中的變,會增加患上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一旦長者同時患有這兩種症,一來肌力下降跌倒機率增加三倍,二來骨骼脆弱亦令跌倒後更容易骨折,可謂「相煎何太急」。萬一肌少症患者需接受手術,術後出現併發症(例如是肺炎),甚至死亡的機率也顯著上升。如長者因病留院超過兩周,期間肌肉流失速度亦會加快,需要更長時間的復康治療。此外,因肌少症而受影響的肌肉,還有負責咀嚼和吞嚥的肌肉群,故此會導致長者吞嚥困難營養不良,形成肌肉進一步流失的惡性循環。

Ad Block

 

運動和營養缺一不可

要確診肌少症,不能單憑觀察體型來判斷。雖然有種自我測,乃是以雙手拇指和食指相碰,在小腿最粗的位置上圍成一圈;倘若尚有空隙,便代表肌肉已開始流失。但原來,部分患者身形看似結實,卻是由於肌肉流失後被脂肪取代所致,實際上是患上形同「空心老倌」的肌少性肥胖。正確的診斷方法,則包括量度手握力和步速,以及透過骨質密度檢查來計算肌肉質量。要預防和改善肌少症,長者既須多做運動,尤其是阻力訓練來強化肌肉,在飲食上也須攝取足夠營養每公斤的體重,每日需攝取1至1.2克蛋白質加上每日8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亦有助維持肌肉和骨骼健康。

Ad Block

其實沒有機心的配偶,每日為你煲愛心湯水,實在需要花費不少心機。但喝老火湯能夠喝出感情,卻不足以增肌來預防肌少症。長者要安享晚年,除了需要親生仔」和「近身錢」,最好還要加上「周身肉」。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