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4-06-14 04:30:39
日報

港大事件如何收科

分享:
港大事件如何收科

港大事件如何收科

近日最熱門的新聞,莫過於香港大學的管理紛爭。從宏觀角度看,這是校委會與校務管理層在管理文化和某些問題上的分歧;從微觀角度看,外界一般視為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與校長張翔在具體問題上的矛盾。外界難以就各個環節作詳細分析,只能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作為香港人,大家都不想看見這類事件,但作為一般市民,大家又感到「三無」──無可奈何,無從判斷和無能為力。所以,關心者只能作壁上觀,等待事態發展的結果。隨遇而安的人士,或抱着「剝花生」的心態,或只關心「隔山觀虎鬥」的過程。這些都是局外人的一般心態。

不過,有些人士則認為要努力協調,即使無能為力,也可以通過這次或這類事件,多點了解中國的處事方式;簡單而言叫管理文化,其實也是一種政治文化或政治心理學。其中一個觀察的角度,竟然是我們平民百姓不會留意的。聽了他們的「指引」,確有茅塞頓開之感。

他們說,撇開這次港大事件,如果參考過去的事例,可以看到兩點。其一,從官方角度看,這是建制內部的糾紛,算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應擴大和惡化,否則就會被外界有機可乘,授之以柄。所以,政府已直接介入;至於時間是否恰當?是否遲了?乃日後檢討的問題,不是眼前的關注點。

Ad Block

君不見李家超這次是用特首身份介入,而不是港大校監身份,可知有關方面已不介意被外界質疑「有損大學自主」。只要發揮由上而下的協調作用,各走一步,息事寧人,最後解決紛爭,就是首選。

假如爭拗雙方無法協調,那怎麼辦?那就要觀察第二點。一般人認為,官方會看誰對港大的貢獻大?誰能把「管理大學已是一種任務」落實得更好?無論從領導方向或具體事務,兩者都是重要的。

不過,內行人士指出,其實更重要的是要看:誰作出令高層不悅或擔心的行動愈多,誰就會愈被動。換言之,不是看自己做對或做好了多少事?而是看對手做錯了多少事?觸動高層最關切的問題和神經線。例如「勸而不善」,「影響大局」,「被外力有機可乘」之類。是耶非耶?天曉得!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