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成為「八大國際中心」,其中一個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目標很好,但怎樣才能成功?最近跟一些文藝界人士聊天,他們認為協助粵劇走向國際,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他們不是粵劇迷,但同樣支持粵劇,細聽他們的理由,也甚有道理。
首先,香港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地,但屬於本地和充滿中華氣息的,首推粵劇。試想,管弦樂、交響樂、現代音樂、歌劇,東西方都有;中樂雖然有中國特色,但只可聽而沒有視覺上的欣賞,吸引觀眾的範圍較窄。粵劇則文武雙全,尤其是武打表演,南派北派齊上,抓緊外國觀眾的第一個感覺,這也是普及文化講求的「第一類接觸」。
記得當年周恩來推動「乒乓外交」時,中國球手的重點任務不是輸贏,而是出神入化的球技表演,削球、旋球、殺球,攻之不下,打之不死,外國形容為「魔影變幻球」。可見,粵劇加武術將是「視聽同揚」的產品。
其次,香港粵劇與內地的戲曲劇種不同,給外國的印象是香港味,而不是「廣東味」(粵劇興於廣東,但壯於香港),可以與香港近期的電影相輔相成。這些電影暫時不以內地為主要市場,先行打開國際大門,已有一定口碑,最近也拿了一些國際獎項。如果雙劍合璧,實在大有可為。
忽然記起張藝謀和一些中國藝術家,他們的重點作品也是先在海外引起關注,幾經轉折,才在內地得到官方認同和放行。我想,香港粵劇引起的爭議不多,如得官方協助,可以如虎添翼。
還有,香港粵劇在外國藝術界也有一些基礎,例如唐滌生、任劍輝、白雪仙的《帝女花》,已有英譯版本;近年還有不同形式的藝術演繹,例如吳國亮、李哲藝等人合作的《帝女花跨界創意》。如果以此劇作為先鋒,輔以其他有劇情、有質素的劇作,實實際際而不是虛張聲勢的敲鑼打鼓,也可創一番天地。
眼前,其他現代文化藝術可以有商業元素和贊助,可以大展拳腳,但粵劇如要向國際推廣,則要更多支援。所以,港府可以一面觀察和鼓勵商界支持粵劇,一面也可以協助和資助粵劇向海外推廣。假以時日,必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