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喻為英國帝國中「最美麗而憂鬱的一畝土地」的香港墳場,第一批的「住客」均來自遠渡重洋,從英國遠征中國的軍人及水手。從墓碑上的年份來說,英國海軍軍艦響尾蛇 (Rattlesnake) 號船長威廉.佈雷狄(William Brodie)的墓碑是香港墳場中最早存在的墓碑。在鴉片戰爭時,威廉船長病逝於船上,英軍來到香港,船員便把船長屍體送到跑馬地埋葬。
除了駐港英軍外,早年葬於香港墳場的主要是政府官員及傳教士。其中兩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亦長埋於香港墳場。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富傳奇性的人物:他諳多國語言熱心傳揚福音,但卻是鴉片戰爭戰爭中英方談判中的主翻譯員。1834,郭士立開始在駐華英國商務部任翻譯員,後升任總書記(Chief Secretary)。與此同時郭士立在香港大力開展傳教工作,訓練華人到內地傳教,因此郭士立是為德國教士來華之始。
至於高和爾(Daniel Richard Caldwell)的故事更富戲劇性,高和爾是香港開埠初期的政府官員,官拜華民政務司(Secretary for Chinese Affairs),但在任期間包娼庇賭與海盜關係密切。高氏是歐亞混血兒,1840年隨英軍從新加坡來港,成為政府倚重的官員,但及後被發現與海盜黃墨洲有關連,最終被當時港督羅便臣辭退。高和爾另一個神秘的地方,就是既是基督徒之餘亦是著名歐洲秘密會社組織共濟會(Free-mansons society)的成員,其墓碑上的共濟會標誌乃是為證據。
當然亦有一些非英籍亦能入葬香港墳場,楊衢雲及洪春魁的個案就比較奇怪。楊及洪都是長期反清分子,楊衢雲是孫中山先生的師友,楊衢雲被清廷買兇所殺,而洪春魁更是太平天國洪秀全的姪兒。楊、洪二人之所以下葬香港墳場,一方面靠著革命分子、當時南華早報總編輯謝纘泰的努力,另一方面亦可見殖民地政府對革命分子的同情。
香港墳場靠南的山坡上有465個日本人墳墓,是香港唯一的日本人墳場,也是日本人早年在香港活動的見證。明治初年,日本政府結束鎖國與西方交往,特別在1902年《英日同盟》結成後,來港的日本人漸多。日本人在港經營各行各業,但為數最多的是賣來香港從事「唐行」(Karayuki-San,從前日本人稱為「唐行」)的娼妓工作。但為何她們不送回日本本國安葬呢?有研究指這批妓女大多來自長崎一帶的貧困地區,被人販賣出國因而無法回日本安葬。她們的出現補足了香港與日本交往歷史中空白的一塊。
最後,我為何走進香港墳場?全因為香港墳場學先驅丁新豹博士的一本經世傑作《人物與歷史─跑馬地香港墳場初探》,想買?想睇?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