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17-04-20 06:00:00

大學產業化 落後於內地

分享:
圖為紫光科技中期報告。

圖為紫光科技中期報告。

上回提到,要達到院校自主,保存一些人文學科,例如物理系、數學系的折衷方法是大學產業化。因為客觀現實係無一定的自家收入,好難維持人文學科的營運。在香港論課金能力,不論來自公營的教資會,還是商界,人文學科一定唔夠商科和工科強。


產業化不一定要做到全私營的牟利機構,大學依然可以接受捐助、科研贊助,依賴學費收入,但同時亦可以有專業營運的基金會,好像耶魯、哈佛等大學。


香港和商界合作搞基金,也是有的,例如2011年科技大學和惠理(806)的合作,惠理出資1,000萬元,跟科技大學合作成立投資研究學術中心,並且為本科生和碩士生提供資金去炒股,惠理同時可優先挑選優才畢業生加盟。

adblk6


不過,這個模式只算大學生職業導向和課程培訓,並不是一個大學的收入模型。何況管理1,000萬元真的不算甚麼大錢,普通一個專業投資者的資產要求只是800萬元,1,000萬元只是略高於這個數,管理這個數在實戰是不會有甚麼。


反觀內地的大學,校企的營運是非常成熟,現時中國最大的兩間校企係北大系和清華系。2013年時北大資產值有1,176億元人民幣,清華也有971億元人民幣,現在只怕更多。


掛住北大牌頭又有上市的有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095)、方正控股(418)、北大資源(618)等;清華系則有紫光(365)、同方友友(1868)和錦恒汽車(872,現稱啟迪國際)等。現在全中國的校企產業的價值超過萬億元。好像內地校企的運作,是比較貼近綜合型企業,會發展房地產、搞金融,甚至買殼。


營運一個大學的基金,不一定只專注二級市場,好像一隻對沖基金炒來炒去。當然,像耶魯般做Leverage buyout,又或投資funds of funds去TCI做敵意收購,的確太過進取、高危的操作。但做到好像北大、清華又好像太商業化,偏離辦學目的。


大學的優勢反而在於一級市場,在於培育科研,因為大學本身已經有現成的專才教授,定時有最新的科研支持,必要時他們就是最好的技術顧問。實驗室、設備都是最高級的那種,如果創業可以借用到這類設備,成功率起碼比盲撞更高。很多時,大學萬事俱備,只是差一個項目概念去搞,如果要商界,有大學保證,商界通常肯課金。

adblk7


好概念搞得好,甚至可以推上市,又或借殼上市,做項目注入。理大有一個相似的例子,1999年曾受政府委託測試汽車廢氣微粒過濾器「環康保」,其後成立環康集團,於2001年在創業板上市。這本來是一個好開始,只是環康後來問題太多,理大曾調查環康,發現連成立文件都不存在。這個模式是走對的,只是管治做得不夠嚴密,所以一朝被蛇咬,十載怕草蠅。如果大學肯多走一步,香港的大學不止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