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春困?
人體在冬季為適應低溫環境,會收縮毛細血管並減慢血流速度以保持體溫。進入春季,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的血管開始擴張,各個系統的新陳代謝逐漸加快,導致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人們就會感到困倦乏力。
中醫學認為,春天濕氣較重,若人體陽氣不足,容易受到濕邪侵襲,脾臟因濕困而導致消化功能失常,出現嗜睡、難以集中精神、疲倦乏力、腸胃問題等症狀,這在中醫上被稱為濕困或春困。
飲食及日常調理
初春時節,陽氣開始升發,適宜食用味辛食物如蔥、韭菜等來發散陽氣。《備急千金要方》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人體肝氣旺盛而脾胃弱,故可食用甘溫之品以促進脾胃功能,調理肝氣,如大棗、山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飲食之外,古藉《養生論》中提到「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頭部為人體諸陽之匯,透過頭部按摩可以清利頭腦,在梳頭同時可稍微低頭,以促進血液循環。或先搓熱雙手,用指腹從額頭到枕骨,或從太陽穴到頭頂,以適度力度按摩頭部,有助於增強記憶並緩解疲勞。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因應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如有疑問宜先諮詢註冊中醫。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謝栢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