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9-02-19 06:00:00

只康復了一半

分享:

提起抑鬱症,不少人覺得頗為棘手,事實上,不少患者在用藥後病情改善,但仍然未完全回復狀態,工作、生活都不復當年勇,猶如只康復了一半。
 

本地研究顯示,香港現時約有40至50萬名抑鬱症患者,當中約一半個案屬於「頑治抑鬱」,不論個案病情屬於輕度或嚴重,若患者在服用一種抗抑鬱藥物約6個月後,其抑鬱病徵仍未有明顯改善,醫生都會界定為「頑治抑鬱」個案處理。原因包括患者身體對藥物的反應未如理想、藥物引起的副作用、患者用藥依從性不足等。


事實上,抑鬱症的成因是腦部神經傳遞物失調,但這些傳遞物種類繁多,有時未必能單靠一種藥物,便完全糾正。傳統上,醫學界主要會先採用抗抑鬱藥包括SSRIs(選擇性血清素重攝取抑制劑)和SNRIs(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重攝取抑制劑),幫助患者控制抑鬱病徵,若部分患者採用單一種抗抑鬱藥物後療效仍未如理想,醫生或會在抗抑鬱藥之上,再加入非典型抗抑鬱藥例如多巴胺系統調節劑,同一時間調節腦內不同傳導物質,即所謂的「加強療法」,以突破治療樽頸,進一步改善病情。


五十多歲的周先生,患上抑鬱症已有20年之久,用藥後情緒仍忽高忽低,無法繼續工作,令他對治療失去信心。後來,醫生在其藥物組合中加入非典型抗抑鬱藥物,用藥約3個月後,他自覺情緒進一步改善,對用藥的「信心」提升,因而願意聽從醫生指示用藥。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