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惠蓮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親職的難處
曾經聽過一個講者主講如何培養孩子正向品格時,她在開場白說:「我們教養孩子好多時是摸着石頭過河,邊做邊學,沒有話要上堂考試才可以當父母, 所以做父母的,承擔很大壓力。」
事實我們並不是與生俱來便懂得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或照顧者,往往是從自己的父母學習或模彷他們的做法,可惜時代急劇轉變,上一代的一套教養方式未必完全切合現今孩子的需要,當事人亦未必有時間慢慢學,慢慢調較。可能這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導至由2000年左右開始,孩子因承受不了學業壓力而自殺的個案越來越多,及至最近期,有孩子嚴重被虐待, 被殺害的事件婁次發生,這是社會的悲劇。
從危機管理的角度看,政府的相關部門,包括教育局、醫務衛生處、社會福利署及警務處等,應立刻協調,設立及經多方渠道宣傳相關求助熱線,向有需要人士提供轉介個人輔導、心理及精神治療,以及其他即時的支援幫助,例如當有需要人士至電時,在電話可指導照顧者如何先自我調適情緒,學習簡單的深呼吸運動, 獲得即時傾訴的機會等。
![(引導孩子學懂樂觀面對困難挑戰,是他們的最佳人生保障)](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5830569_bd.jpg?itok=np7vIGtX×tamp=1739056449)
(引導孩子學懂樂觀面對困難挑戰,是他們的最佳人生保障)
檢討現在
但在長遠來說,全面推廣親職教育,深入至各階層可说是迫在眉睫。自2000年左右,相信是因為香港發生多宗學童自殺案之後,香港政府投放不少財力、人力及物力等資源去推行親職教育,例如在2001年成立家長教育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 on Parent Education)1 ,投放了五千萬港圓,致力奠定整體親職教育策略,跟教育署、社會福利署及衛生處商討如何協調支助現有項目,跟志願機構合作,外判相關推動親職教育的項目。及後在2003, 2009及2013有多個研究報告指出,政府所推廣的親職教育,包括3P親子正策課程(Triple P) 及親子互動輔導服務(PCIT)2,3,4 ,整體能有效幫助減少孩子行為問題及父母教養子女的壓力感。
政府在2007年成立家庭議會5,議會在2008年12月18日的會議報告顯示, 由2002年9月份至2008年9月期間,已有140,000 父母或照顧者出席過開心家庭工作坊及有8000位父母或照顧者完成3P親子正策課程, 根據這個數據,很難評論政府推動親職教育力度是否足夠,但肯定香港政府知道要做好親職教育, 認同和至力宣揚家庭是社會的基石。但今天面對頻頻發生的孩子自殺、被虐待、以至被殺,及面對各種形式的家暴情況,似乎顯示過往推動親職教育的策略未能對症下藥。
![(建立積極的環境,讓孩子茁壯成長)](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25830637_UO.jpg?itok=jzU14tFl×tamp=1739056449)
(建立積極的環境,讓孩子茁壯成長)
展望將來
在此希望分享一下本人的看法。有很多研究顯示親職教育的取態跟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信念很有關係,眾所週知東西文化是南轅北轍的,簡單來說東方文化是集體制的;西方文化是個人主義的,因此在香港推動親職教育時,不能直接引進外國親職教育的模式,必須作 出一些修訂,配合跨代,包括祖父母、父母及子女的不同文化特色和分歧等因素考慮,亦有研究指出跨代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信念,會增加家庭成員之間互動的張力,甚至引發衝突,加上社會競爭劇烈及整體充塞着負面情緒,相信是造成今天家庭決裂的其中原因之一。
綜合相關的資料,觀察到現時的親職教育較着重技巧和知識的培訓,這些固然很重要,但卻忽略了宣講運用這些技巧和知識要承傳怎樣的一套價值觀和信念,就好像失去了靈魂一様。以往香港都推行過一些非常成功的全民運動,例如家庭計劃指導會的「兩個就夠哂數」的歌曲,鼓吹減少生育的口號: 「一個嬌,兩個妙,三個吃不消,四個斷擔挑」,並提供教育及資源去普及避孕節育等;還有政府推行的「清潔香港」運動用的垃圾蟲及一雙怒視的眼睛,都含有明確清晰價值觀和信念的訊息,深入民心,其他一切的推廣活動,無論是以任何形式出現,都是傳達相關價值觀和信念的主題訊息。我相信建立適合香港中西文化特式的共同家庭價值觀和信念作為親職教育的軸心,是有助增進跨代關係的橋樑,會令推動親職教育時,能事半功倍 。
有了這個軸心後,我建議政府從社區心理學(Community Psychology) 角度考慮,設立一個有效的預防管理機制:1) 防患未然 (Primary Preventions) - 例如把親職教育的觀念、知識及技巧等納入家計會或衛生處的性教育課題中,到學校和社區作普及教育和宣傳;2) 及早處理早期問題的徵兆(Secondary Prevention) - 例如當有通報發現懷疑或確實輕度的虐兒或家暴情況,便要安排或強制當事人接受親職教育, 情緒管理培訓,及或家庭心理治療等;3) 阻止問題惡化(Tertiary Prevention) - 例如當虐兒者被判罪成立後,除強制當事人接受親職教育及情緒管理培訓,還應強制其接受心理健康及或精神健康評估和治療等。
在配套方面,我建議政府重整現有資源,以配合預防管理機制的設計、有效運用教育處、醫務衛生處、社會福利處、家庭議會、家長教育指導委員會等政府的行常支出,增加資源,幫助志願機構利用它們在社區的關係網絡和了解,作出適當的分工及配合問責角色,在各社區提供教育、宣傳及支援服務。
古語有云: 「齊家,治國,平天下。」,健康正面的家庭是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現今香港家不成家的情況日趨嚴重,不能「齊家」帶來的問題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況且政府有巨額盈餘,應在這基礎上加大力度,推廣正向親職教育,建立關愛家庭,以提升社會的凝聚力和抗逆力。
1. 香港政府家長教育指導委員會答問:
http://www.edb.gov.hk/en/about-edb/press/legco/replies-written/2012/20040129118191.html
2. 香港親職教育有效度研究報告: http://www.chsc.hk/eng/content_pub/others/PE%20Database%20in%20HK.pdf
3. Leung, C., Tsang, S., Heung, K., & Yiu, I. (2009). Effectiveness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 among Chinese familie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9, 304-313. doi:10.1177/1049731508321713
4. Li, H. C. W., Chan, S. S. C., Mak, Y. W., & Lam, T. H. (2013). Effectiveness of a parental training programme in enhanci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reducing harsh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parental stress in preparing children for their transition to primary schoo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Public Health, 13(1), 1-21. doi:10.1186/1471-2458-13-1079
5. 2008家庭議會會議文件: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tc_chi/docs/Paper_21_2008_onFLEbyDH.pdf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