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05-22 06:00:00

延緩徵狀的深腦電刺激術

分享:

隨著柏金遜症的病情惡化,需要不斷增強藥物治療,但療效不彰之餘,副作用也相應增加,帶來舞蹈症等惱人的副作用。以往患者只能冀望新藥出現,但自1997年香港引入深腦電刺激術手術治療後,晚期患者仍有望延緩病徵、重拾生活質素一段日子。


深腦電刺激術是透過在病人腦內置入儀器,持續釋出電流來刺激腦細胞,調節腦內不正常的神經活動。手術分四個步驟,首先患者帶上頭架,以立體三維技術及磁力共振掃描,找出標靶位置,然後以1.2mm粗的電極,準確地予以刺激。


接著的兩個步驟,是確認電刺激的位置。由於醫生需要透過病人的即場反應來確認,故手術需在病人清醒的狀態下進行,而病人在手術前半天至一天亦需停藥。首先是即場的單細胞微電極記錄,醫生會以針頭般的極幼電極刺進一粒腦細胞內,憑腦細胞發出信息的頻率,辨認電極是否到達細胞核;之後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觀察病人在電刺激後,手震、僵硬等徵狀有否即時紓緩,若然,即找到準確的標靶。醫生便會植入永久性電極,並將它連接到胸前負責產生電流的脈衝產生器,以持續刺激患者腦部的組織達到療效。

adblk6


深腦位於腦幹頂部,附近有許多神經線,故電刺激位置必須完全準確。香港至今已有200名病人接受過此手術,研究顯示改善病徵程度達五成、減少患者用藥三成至五成、整體病況減輕5至10年,而生活質素有四成的改善,反映療效正面。至於併發症機會率,腦出血為3%、發炎或電線斷裂等約5至15%;若電刺激靶點錯誤,則可能引致視覺重影及身體麻痺等副作用。


現時香港共有三間公營醫院有提供此治療。根據累積的經驗,雖然患者在手術後5-10年,退化的病情仍會持續,但這段賺回來的時間,對病人及家屬來說已彌足珍貴。(柏金遜症200周年系列之六)作者為香港運動障礙學會委員及神經外科專科醫生陳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