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性緘默(SELECTIVE MUTISM),對很多香港人嚟講都係一個比較陌生嘅名。
其實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 通常大約在兩歲至五歲左右就有明顯症狀。
當中症狀包括——
- 細聲的說話(甚至只用氣聲)
- 迴避目光,並且表現僵硬
- 不願參與群體活動
- 可能會因為不敢問可否去廁所而導致撒尿
- 在家可以很開朗,在外不敢與陌生人說話
雖然這些症狀可以很明顯,但通常會被誤以為是怕醜而被忽略處理。
這些症狀會隨著年歲而改變,記住是改變,而不是痊愈。
他們會開口說話,也會開始夠膽表示自己需要去大小便, 但其實這些焦慮的情緒已經深埋在內心世界。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群體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好像不願與人說話, 說話特別細聲, 而且為人會有點神經質並好像缺乏自信。
但這些表徵背後都是一些對將來或未知的恐懼。
這些焦慮若無法得到合適的照顧,有機會會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慢慢對情緒及身體都會有不良影響。
所以如果你有這些症狀不論是否選擇性緘密都應及早處理, 避免產生更大的症狀。
如果你係幼同家長就更要時刻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記住「大大下會好 」是不存在的。
作者為HCAA亞洲催眠治療及輔導協會創會理事、HCCHK香港催眠輔導中心創辦人Timothy Lam林雲峯
#選擇性緘默症 #焦慮症 #催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