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是香港走出新冠疫情後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嚴肅的問題,如何能夠有效減少或者預防是政府及各方專家都關心的議題。問題在於自殺本身只是行為的一種,非常之難預測;而背後原因亦可以非常多樣性,要準確防止好像有點大海撈針。成功自殺的風險因素已經有多年醫學研究和數據分析,包括有家族遺傳、男性、自殘行為、精神病史特別是情緒病患、濫用藥物、控制能力不足、衝動、解決問題能力不足、支緩網絡不足等。雖然各方專家和照顧者已經明白和理解這些因素,但悲劇還是繼續發生,有必要對這個議題作更多研究,希望可以有方向作出預防。
2023年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Brian O’Shea的研究發現,冬季是自殺的高峰期,該研究已經在轉化精神病學期刊《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發表。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內隱健康項目(Project Implicit Health)指出自殺行為發生的高危時間是早上4至6時,但研究中對象大多為女性,這一方面和過往男性為高危一族有明顯分別,可能要進一步進行更多有關研究把情況清晰化。
諾丁漢大學研究運用了內隱健康項目數據作分析,該數據包括超過一萬個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參與者,對象大多為年輕女性,38%人有自殘行為,研究指出12月是自殺行為的高危時期(p<0.001),而自殺念頭早於行為前3至4個月已經出現。學者認為日照時間會影響個人的動力和能量值,而自殺念頭和低能量值剛剛同時出現;當日照時間加長和氣溫回暖,情緒和自殺念頭也有相應改善。
雖然研究在歐美進行,但日照時間長短和情緒關係在香港也有研究支持,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在2021年有研究指出,強光治療對情緒病的幫助。筆者作為一位兒童青少年的工作者,希望能夠早日找出有效方法及早發現和預防,例如在季節和時間上,期望自殺這悲劇永遠不要再出現。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