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今年7歲,在學校被老師評為上課坐立不定、無心機,難以自控。媽媽唯有帶小林去看醫生,醫生懷疑他可能患上過度活躍症。
「在家中,許多時候兒子也是坐不定,時常走來走去,做功課又沒有心機,成績退步了。」小林的爸爸說。「做功課似打仗,激死人,我的情緒也變得很激動,又不知如何讓他定下來。」媽媽說。
父母對於小林的情況憂心不已,但奇怪的是在這面談室裡已經差不多一個小時,小林卻靜靜地坐在一旁,聽著父母的說話,非常專心又安靜,跟父母或老師對小林的形容卻不太一樣。
問小林知不知道父母在說甚麼,他說:「爸爸媽媽說我坐不定,又沒有心機做功課,擔心我⋯⋯媽媽有時在家會呆呆坐著,動也不動,她不說話,所以我⋯⋯」「坐不定?」爸爸說。小林對於自己的行為像有一番的解釋,而爸爸卻不明白為何在學校小林也是如此不安定。
「我也不知道,上堂時會想著爸爸媽媽,愈想愈多,身體便自己轉動。」小林說。
對於小林的情況,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及評估,才能確定是否過度活躍,但顯然而見,父母及家庭的關係對於小林的行為及情緒有重要的影響。如此留心父母關係的兒子,當然是很愛自己的家庭,而父母對於小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當孩子察覺到家庭或父母關係有變化,他們會不自覺地以各樣的行為或情緒去維繫或修補父母的關係,在過程中,孩子便成為家庭中的「問題」,父母也只好暫時放下自己的煩惱,一起處理孩子的事,在孩子眼中,便好像暫時解除「危機」。
如能夠開始以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或許能讓父母更能明白孩子的需要,不把孩子的問題「個人化」,而讓一家人一起面對及改變,對整個家庭來說,才會帶來新的面貌。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