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心目中,心臟病發時,通常會有明顯症狀如心臟疼痛或者不適。但事實是,隱性心臟病或心臟猝死的患者,隨時是「無跡可尋」,甚至有機會在日常生活如做運動、駕駛或睡覺時病發,而且不一定只有年老人士,任何年齡及性別皆可以是潛在患者。
患者可能一直自以為健康良好,沒有任何典型的心臟病徵兆。然而,如果心臟三條主要冠狀動脈收窄逾七成或以上,加上有外在因素影響如壓力或精神刺激等,便會更易病發。此時病情已甚嚴重,很有可能無可救藥。
另外,除了隱性心臟病,如有心臟結構異常包括心肌肥厚或心瓣不正常,亦有導致突然心臟猝死的危機。至於有心臟細胞電離子管道突變的人士,由於未能有規律地收縮心臟肌肉,引致心跳混亂,令血液未能輸送至全身,使心室出現問題,隨時在1至2分鐘內死亡。
要提防隱性心臟病來襲,首先是了解有否家族病例,另外如有吸煙習慣、體重過胖或長期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等,便應多加警覺,定期進行心臟檢查。有需要時,醫生亦會建議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包括心電圖檢查及血液測試,並按需要接受超聲波檢查、運動心電圖、心導管檢查以及電腦掃描等。
若然確診,患者須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來控制病情。例如,心臟藥物可幫助血管擴張、促進心臟功能,及防止血栓形成閉塞冠狀動脈等。此外,也要按患者個人狀況而服食其他藥物來抑制血壓、血糖或血脂肪等病情。必要時,患者亦可接受手術治療,例如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俗稱通波仔)、心臟搭橋手術等,亦可減低心臟猝死的風險。
作者為香港港安醫院—荃灣心臟科顧問醫生周榮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