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胃不適是新冠後遺症之一,最常見係肚屙(即腹瀉)。
雖然肚屙是很常見的疾病,許多人以為無非是「食錯嘢」,「食物變壞」等。
偶然水分可能與食錯嘢有關,但持續肚痾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中醫認為肚屙原因有外感和內傷兩大類。外感證分為濕、火、氣、痰、積等腹瀉;內傷主要因脾虛、腎虛、肝脾不和、食積等。在香港因為氣候因素,持續肚屙又往往跟濕最相關,例如最近一兩個月,經常下雨,病人就算沒有肚屙,也會出現腹痛大便軟爛這種濕因腸道的表現。
我問診的時候一定會問病人:大便臭不臭?
病人:大便梗係臭㗎啦!?
如果梗係臭,醫師又何必多此一問?!
講臭的大便:一般大便微臭是正常的,但如果又臭又黏爛,伴有肛門灼熱,或便後仍覺有便意,多是濕熱。濕熱病人要戒酒,少食辛辣、煎炸油膩食物,另外榴槤、荔枝、芒果等性質濕熱水果要少吃。
食療方面用生薏以仁、白扁豆、土茯苓、赤小豆、荷葉等材料,來煮茶或去濕湯以清熱去濕。
再講不臭的大便:有些人肚屙但大便完全不臭,質地稀爛,散爛或水瀉,這樣多數寒濕。濕熱病人要戒生泠,即沙律和冰凍的飲品食品,寒涼水果如西瓜、火龍果、橙、番茄要少食。食療方面可選用飲食上淮山、蓮子、茨實、熟薏米,另一些香佐料如薑、陳皮、果草、花椒、玉桂、砂仁等皆有助健脾祛濕。
搞清了寒濕瀉和熱濕瀉,已經可治療好一半的腹瀉病了。
中醫師,國際針灸醫師,高級營養師。著有《中醫師教你的103道家常湯.茶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