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news_image/1586887696_MJ.jpg?itok=BYvtDv98×tamp=1739080171)
不少女性都有行經期間拉肚子的經歷。排除飲食不潔或感冒,若連續2次或以上:1)在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大便稀爛,次數增多;或2)宿有慢性腹瀉,而在行經期間症狀加劇;便可考慮為「經行泄瀉」。
從現代醫學角度,這可能是子宮內膜缺血壞死時釋出大量前列腺素,一方面刺激子宮收縮,另一方面刺激腸道平滑肌,因此加劇了胃腸蠕動而引起腹瀉。從中醫角度,經行泄瀉主要與脾氣虛弱和腎陽不足有關。
一般而言,脾虛患者多伴經血量多、色淡紅、或經質帶黏,胃口欠佳,容易胃脹肚谷。食療上,可用淮山 20克、茯苓、蓮子各10克與白米1杯熬粥,以健脾益氣止瀉。
腎虛患者則多見腹瀉在清晨加劇,經血色淡質稀,容易腰痠怕冷,頭暈耳鳴。患者可用補骨脂、菟絲子、芡實各10克、淮山20克與適量瘦肉熬湯。或單用補骨脂10克,水煮半小時後去渣,加入白米1杯熬粥,達至溫腎健脾止瀉。
當然,患者亦須在經期少食油膩生冷、難消化、含咖啡因或潤腸的食物。若腹瀉伴有明顯經痛,而且情況持續加重,則須警惕是否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症。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林瑞容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