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提到公共大數據在醫療的應用會為香港帶來更多機遇,今次就討論一下香港如何能利用醫療大數據發展出新出路以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香港公共醫療衛生開支每年超過一千億港元,醫療大數據對經濟其中一個最直接的影響是提高醫療系統效率和降低成本。通過分析患者的病歷數據,醫生可更精確地診斷疾病,制訂更有效及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這不僅縮短了患者恢復時間,還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此外,大數據還能幫助醫療機構改善資源分配。在不增加太多成本的情況下,機構可以通過分析大型醫院內部的營運數據,發現並改進流程中的瓶頸問題,從而提高醫療服務的質素和效率。
大數據更能推動創新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傳統的藥物研發過程往往耗時且成本高昂,而大數據的應用正能改變現狀。通過分析大量的基因、病歷和實驗數據,研究人員可以更快發現新藥物的潛在目標,縮短研發周期。同時,醫療大數據能讓我們了解不同藥物的新功能,達到「老藥新用」的效果。
醫療大數據在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制訂和實施方面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政府可通過分析醫療數據了解疾病傳播趨勢、評估干預措施的效果,並制訂更加科學的防疫策略。例如新冠疫情期間,香港政府就曾根據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結果來制訂相關政策。另外,我們在2023年亦帶領一個多國的研究隊伍,利用大數據發現了2050年全球的髖骨骨折數目將會有兩倍的增長。這對全球的健康政策制訂都有重大的影響。
總括而言,醫療大數據在提升醫療效率、降低成本、推動創新和協助政策制訂等方面的應用,都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未來,隨技術不斷發展,這些領域的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為香港及全球經濟帶來更多的機遇。因此,大數據不僅是醫療行業的變革力量,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各國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應該加強合作,共同推進醫療大數據的發展與應用,實現醫療和經濟的雙贏。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黃志基教授及張正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