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祛濕養生方法
中醫認為,春季屬「木」,與肝相應,但氣候多雨潮濕,易使「濕邪」入侵人體。濕性黏滯重濁,易困阻脾胃,導致氣機不暢,出現頭身困重、四肢乏力、腹脹便溏等症狀。此時養生應以「健脾祛濕」為核心,因「脾主運化」,能代謝水濕,若脾虛則濕邪內生。以下從中醫理論出發,推薦春季祛濕湯水:
1. 赤小豆茯苓鯽魚湯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能利水消腫;茯苓甘淡,健脾寧心,助脾運化水濕;鯽魚補脾利水,兼顧祛濕與滋養。此湯適用於脾虛濕盛、水腫尿少者。
2. 四神湯(淮山、芡實、蓮子、茯苓)
四味藥材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淮山補脾益肺,芡實固腎止瀉,蓮子養心安神,茯苓滲濕健脾,四者協同強化脾胃功能,尤其適合脾虛濕滯、消化不良者,體現「補瀉兼施」的調理原則。
3. 土茯苓五指毛桃瘦肉湯
土茯苓性平味甘淡,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五指毛桃益氣健脾,兼有祛濕之效,益氣以化濕。此湯適合濕熱蘊結、關節痠痛者,亦能提升正氣,預防外濕侵襲。
4. 冬瓜陳皮老鴨湯
冬瓜性涼味甘,清熱利水;陳皮辛溫,理氣燥濕,中和冬瓜寒性;老鴨滋陰養胃,避免利水過度耗傷陰液。體現清熱不傷正,利濕兼護陰的平衡之道,適合濕熱偏盛、口苦苔黃者。
中醫養生建議
一、辨證施膳:濕邪分「寒濕」與「濕熱」,前者可加生薑、白朮溫化;後者宜用木棉花、綿茵陳清利。
二、順應天時:春季宜少食生冷,避免加重脾虛;飲湯後微汗出,可助濕邪隨汗而解。
三、動靜結合:配合八段錦、太極等紓緩運動,疏通氣機,強化祛濕效果。
中醫強調「天人相應」,春季祛濕需順應肝氣升發之勢,兼顧健脾與疏肝,方能標本兼治,恢復氣血調和之態。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彭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