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心臟病者身上有各式「電子心臟裝置」(electronic cardiac devices),包括「起搏器」(pacemakers)、「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心臟再同步治療系統)」(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systems) 及「植入式心臟監察儀」 (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s)。
「突然死亡」(sudden death) 個案一般轉介「法醫官」(coroner) 處理,以確定死亡時間及死因。德國「法醫專家」(forensic pathologist) 指出,若死者身上有「電子心臟裝置」,或有助確定死亡時間及死因。
「心臟電子裝置」的設備提供重要數據,包括心臟儀器內的「感測變化」(changes in sensor)、「起搏器閾值」(cardiac pacing threshold)、「起搏及感應阻抗」(cardiac pacing and sensing impedance) 及「刺激頻率」(stimulation rate),這些資料皆有助分析死亡時間及死因。三分一個死亡案死因不明,死者身上的「電子心臟裝置」有助確定其中六成死因。
專家建議「電子心臟裝置」取出後,兩星期內進行數據分析,避免記憶體出現誤差。